《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2010-03-19 16:37:17)
标签:
观察物体洋娃娃座位教学设计 |
分类: 二年级教学资料 |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做一做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前面)、2(后面)、3(左面)、4号(右面)。
教具学具:每个小组一个玩具卡车,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的猜测。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预设:
1、看后面和侧面不好辨认。
2、正面看得清。)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预设: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1、原位观察。
师:请各组的组长把小卡车放在桌子中间,车头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请每个小组的四个同学观察桌上的小卡车,观察时身子坐正。请问,你坐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小卡车是什么样子的?让不同方位的学生语言描述在其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预设:
1、前面的学生:我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头、车头前面有两个大灯、有挡风玻璃…..
2、后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箱的后盖子
3、左右侧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门、两个轮子、车厢侧面……)
2、换位观察。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学生交换座位观察后问,你现在看到的小卡车又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卡车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3、交流反思。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卡车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卡车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从不同角度拍的小卡车的图片。
师请站起来的同学说明,从自己的角度看见的和电脑出示的是一致的。
继续出示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让学生辨认,请看到的和图片上的相同的同学站起来。
4、尝试总结。
师:通过我们从不同位置对小卡车进行了观察,然后和电脑出示的照片的进行了对比,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
1、我在1号座位,看见的是小卡车的前面,我只看到了小卡车的车头、车灯、玻璃…..
2、在2号座位,我看见的是小卡车的后面,所以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厢的后盖子…..
3、我在小卡车的侧面和前后面的同学看的不同…….)
1、 汽车的前面和后面本来就不一样。
2、 那是因为我们有时的是汽车的前面,有时看到的是汽车的后面。)
师:那说明,我们观察小卡车的方向一样吗?(不一样)在这个观察过程中,谁的方向没有变?(小卡车的方向没有变。)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我们站在正面,看到洋娃娃的前面有耳朵、发卡、眼睛、微笑的嘴、裙子、两条腿、两个胳膊。
请同学自己对刚才的观察进行简单的小结。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1、 下面哪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五、拓展运用、课外延伸。
师:课外时间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学校前操场上的雕像,把从不同方向看见的雕像画下来,第二次上课时投影展示、评价。
教后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拍照片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探究新课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