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西藏之:那雪,像白色的火焰

(2010-04-02 13:53:22)
标签:

龚巧明

西藏

生与死

梦想

文化

分类: 品悟

http://s3/middle/660ce86at833ad746fca2&690

聆听西藏之:那雪,像白色的火焰

文/一页风景

 

    那个寒夜,当色季拉山上的漫天白雪像火焰一样在我身边飞旋的时候,我想到过死,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当时,雪崩已掩没了生与死的界线。风暴会把我撕成碎片,雪焰会把我燃成灰烬。

    我们搏斗了。紧张,但丝毫不害怕,甚至有点兴高采烈,大叫大嚷地在雪的大火中来回奔跑。气温是零下十度,我们浑身蒸腾着热气。

    就在这个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一切都凝固了,静止了,另一个我正从躯壳中脱颖而出,在洁白的火焰中静静飘飞……如果说,人是在对自己的否定中获得新的生命,那么我对自己的又一否定过程是在色季拉山上的暴风雪中完成的。

    很偶然,在某乡镇的农家书屋采访,整齐划一的书柜里,我找到了一本《聆听西藏》。很朴素干净的书皮,与现在花花绿绿的各种书刊杂志相比,它没有任何夺目之处。我从书柜里拿出来,捧在手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发行。我忽然感到了时间的重量,书已经无法放下了。向书屋主人借阅此书,他欣然应允,而我心里已经在说,书表面虽借,但实质属于我的了。不是我无理或无礼,其中自有原因。政府支持创建了农家书屋,满满当当都是难得的好书,可只有我们这些经常下基层的人知道,多数的书只是睡在书柜里,偶尔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罢了。那么,这本《聆听西藏》归属于我,恐怕是它与我之间的缘份,也是它最好的归依。

    西藏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我无数次幻想着去接近,去拥抱那个梦想。有人嘲笑过我,以为我怀着的纯粹是女人的一种浪漫主义情绪,以为我只是在太平日子里做着白日梦的小女生。恐怕大错特错了吧。我知道,在那片高原上,有一座神圣之城。通往那座神圣之城的路途,写满了艰险与神秘,甚至死亡。L断言:“你去不了,那里缺氧。”我答:“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氧气。”这句答语的后半句我藏在了心里,它的后半句是——人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太多的名利太多的虚荣。”是的,我深知实现那个梦想的艰难,但只要梦想还在心里,我就时刻准备着,踏上寻梦的旅程。

    而此时,当我一次次读着《那雪,像白色的火焰》时,我更加明白,我为什么如此渴望着高原上的梦想。

    我默默地跟大自然对话。它那古老永恒的安谧,有着一种平和而不可抗拒的威力,在它面前,人类的一切烦恼、纷争、激动和不安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面对大自然,我想到人的使命。或许可以在大自然中求得片刻抚慰,然而,最终还得毫不妥协地直面艰辛的人生。

    有人在西藏,有人在去往西藏的路上,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对两部电影印象深刻,因为电影讲述的故事最后都在拉萨进入尾声。《云水谣》,在西藏追求的是坚贞的爱情;《天下无贼》,在西藏实现的是人性的大善。我常常问自己,那么热切地向往西藏,你追求的又是什么?因为没有真正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所以我无法确切地回答自己,但我可以肯定,我绝对不是为了去写几句所谓到此一游的浪漫的诗,我希望在那里,安顿,我的,像风一样不羁的灵魂。

    最危急的时候,我想到过死,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能葬身在这飞旋的夜雪中,一棵披雪的云杉树下,倒很悲壮。生与死已经不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不过真正的勇敢不是无价值的死,而是不屈不挠的搏斗,当你经历过一次死之后,你得到的很可能是新生。

    我应该介绍一下《那雪,像白色的火焰》的作者了。龚巧明,女,祖籍湖南湘潭。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到西藏工作,曾任《西藏文艺》(今《西藏文学》)杂志小说编辑。著有报告文学和小说、散文等。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她,我在网上搜索“龚巧明”,得到了一些信息:“我认识龚巧明大姐, 是从她的中篇小说《白桦树下》开始的。作品没有获奖, 却影响了当时一代人。也是因为它,遭批判,离异,舍下爱女到了西藏。她是那样的一尘不染, 激情袒露出真诚, 才华横溢出谦谨。”“当年的川大,谁人不知,哪个不晓龚巧明?知道她写过《思念你,桦林》,知道她毕业后自愿报名去了西藏。”

    雪像大火一样把我包围了,我感到烧灼的疼痛。经历过心灵的痛苦,也经历过肉体的痛苦。人不是为痛苦而生存的,然而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痛苦所能给予人的教益,那是铭心刻骨的,它的真实程度,超过任何经典和教科书。为此,我珍惜痛苦的价值。

    1985年9月,龚巧明在藏东陪中青报记者采访,车坠入雅鲁藏布江,不幸遇难,留下了正准备与他复婚的丈夫和一个五岁的女儿。她的朋友回忆:“当年,龚巧明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校园空气好像凝固了,让人喘不过气来,四周静得好象空无一人。记得,好几天,整个大学校没有人愿意讲话,到处一片沉寂。有一些悄悄的谈论,也是有气没力的,好像每一个人都被这一惊天噩耗伤了元气,说不出话来。那时,我感觉人整个散了架似的,整天躲在被窝里抱住收音机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里收听龚巧明的作品《那雪,象白色的火焰》,泪水快将枕头淹掉了。”

    “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是的,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从广义的角度讲,否定也是一种死亡。当你觉得虚荣繁华不过是过眼烟云,当沿袭的路已经不能激起生命的活力,就得有勇气否定自己。

    三十七岁。龚巧明的生命在这里嘎然而止。三十七岁,正是我此刻写着这篇博文的年龄。读着你的文字,你又何曾离开?你的灵魂早已在文字里获得新生。你如此坦然地面对生之痛苦,死的意义。因为你,从此,让我的西藏梦又多了一个使命:去寻找你曾经的足迹!

    我亲爱的女儿,现在,妈妈在拉萨给你写信。抬起头,可以望见窗外的布达拉宫,它是那样高大雄伟,屋顶闪着金灿灿的光芒,几十里地以外可以看见它。天空像阳光下的大海,那样蓝啊!它仿佛是透明的,可以照见人的心灵。妈妈的心在蓝天下飞啊飞啊,飞到了小妮子的身边,我是那样深深地想念你。

    推算时间,你的女儿今天应该正是三十好华年吧。有你这样的母亲,她是幸福的。她一定会在你留下的文字里,细细品读这样一种特殊的母爱吧!又或许,她已经在你曾经寻梦的路上,续写一个母亲的爱与真!

http://s2/middle/660ce86at833adc744771&690

http://s2/middle/660ce86at833add77b6a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桃花•人面
后一篇:肖申克的救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