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拓拔鲜卑人的石室祖庙——嘎仙洞

标签:
嘎仙洞拓拔鲜卑鲜卑人拓跋焘大兴安岭 |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素有“绿色宝库”之称,自远古以来就是游猎民族的天然王国。自远以来,这里先后生活着鲜卑、乌恒、室韦等部落,哺育了鄂伦春、鄂温克等诸民族。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是“嘎仙洞”,那是鲜卑人于公元前一世纪南迁,走出森林入主中原前,建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北魏拓拔鲜卑人的石室祖庙。每当有人来访,都必须到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大山脚下的古鲜卑石室祖庙——“嘎仙洞”祭拜。到那里沐浴和煦的山风和温馨的阳光、闻着松脂的芳香,站在洞口前昔日古鲜卑首领的点将台上,眺望群山峻岭、俯视树木众生、聆听溪流淙淙,便升腾一种怀古之情。仿佛看见鲜卑人在首领推寅、洁汾的带领下,告别生活近百代的居住的石室,南迁大泽,占阴山大漠,越万里长城、跨九曲黄河,克翦凶顽,威暨四荒,建立起北魏王朝。(如图)
http://s4/small/660cc234h8842bd95c673&690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不会忘记北魏王朝,在五胡十六国的分割局面下,拓拔鲜卑异军突起,经拓跋圭、嗣父子两代的经营,统一大漠,东破库莫奚,西败高车,大胜后燕,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迅速统一了北部各个部落,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拓跋焘为拓跋嗣长子、拓跋圭之孙,他即位后,频频征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统一了黄河流域,进而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北魏王朝建立后一位卓越的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使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并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源于哪里?他们的祖先又出自何方?入主中原前生活环境如何?一直是考古学家在苦苦研究的问题。历史上只有《魏书·乌洛侯》中有;鲜卑祖先源自北方“大鲜卑山”,山有一“南北90步,东西40步,高70尺”的石室,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派员回乡祭主,在石室刻下了“祭文”。史书虽有记载,现实在大兴安岭山脉的嘎仙山上也有一洞穴,很多的学者提出这里疑似鲜卑祖先居住之地。但大兴安岭是不是“大鲜卑山”?
石室和“石刻祝文”在何处?不能确定。没有这些实证,就确定不了石室之所在,而这一谜底揭不开,鲜卑史的难题无法解决,不知有多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此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却无果而终,终成憾事。1980对鲜卑文化颇有研究的呼伦贝尔盟文化馆米文平同志,经过对嘎仙洞反复论证和实地考察,在第四次考察嘎仙洞时,终于在洞口不远处的洞壁上发现了刻于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用实证确定了嘎仙洞就是鲜卑石室,大兴安岭古称就是大鲜卑山。这一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它不仅解开了鲜卑民族的发源地,而且证明了大兴安岭在历史上就是我国的领土。
http://s15/small/660cc234h8842bf5ce9fe&690
(鄂伦春青年在洞里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http://s11/small/660cc234h8842c138752a&690
(左后方石壁上黑色的石板上刻的就是供游人瞻的祝文)
走进洞中,顿时觉得阴森凉爽,大喊一声,回音久久不消。洞内前部的地面平坦,往里走向高处倾斜。洞内分三个部分,刚进洞口是最大的,从地面到洞顶高达20米,宽30米,好像一座大型影剧院,足可以容纳上千人的集会。洞顶浑然天成,与洞壁连成一体,就像穹庐笼罩着一般。洞内正中有一块直径3米见方的大石板,下方有很大的空隙,据说是鲜卑人祭祖用的,也有人说是用来取暖的……。洞内有着几万年的历史沉淀,是国家绝对保护区,禁止一切挖掘。为了防止雨水进入洞内,经过批准在洞口挖了50公分宽。50公分深的排水沟,出土一些了旧石器时代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现在陈列在鄂伦春自治旗展览馆内。
嘎仙洞中间稍微小一些,地面有几块很大的石头,可能是古人用的石桌、石椅的遗迹。后部则转向西,坡度很大,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地面布满乱石,越往里走越暗了下来,黑黝黝的伸手不见五指。来访的人一般都带有探照灯,借助灯光可以看见洞上方有两个龛状小洞。在前厅和中厅的转折处的上方,还有一个岔洞。
在洞内前厅距洞口15米处的岩壁上,有一方稍微修凿的扇形平面,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石刻祝文就镌刻在此。石刻祝文的刻词为竖行,通高7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
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葵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农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顽,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柣,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全文201字,为汉字魏碑体隶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这是1500多年前保存至今的“原始档案”,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已经风化,被封闭保护起来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仿制的文字。
嘎仙洞下方一百多米处,有一条小溪潺潺流向远方,因为它源自山泉,溪水清澈见底,可以饮用。另外不论雨季还是枯水期,溪水总是充盈,波澜不惊。来到这里的人们都遵循一个习惯,喝一口溪水,在洗一洗脸,把好运带回去。(如图)
http://s7/small/660cc234h7406adb6773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