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解释尤其是个较难统一认识的问题。我的理解是: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东西是美好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恶念恶行等争斗之心、争斗之行就出现、就泛滥了,这是天下祸乱的原因。天下都是知道什么是善的、为什么是善的,好恶之心、区别之心、拥护与反对、褒奖与惩罚这类纷争就出现、就泛滥了,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样就不善了。其中的“善”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好”,善应该是“合于道”的意思。老子认为这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天下大乱、纷争不已的根源。所以,他接下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即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是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没有美丑善恶之别的,区分之心、取舍之心都是没有明白大道。只有圣人是美白大道的,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不辞、不有、弗居,即没有区分之心,没有区分行,没有区分之言,顺应大道,所以能成就不去之功。
这种理解与接下来的第三章所谈的圣人之道就符合了逻辑的一致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http://www.epailive.com/cimage?path=/group1/M00/6C/D0/ChQef1uHYteAbTpUAARUPdvWmsU992m.jpg&type=m&refer=http://www.epailive.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004570&t=395da4423cf48ca0cc90ae91c84243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