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缘堂茶叶
竹缘堂茶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1
  • 关注人气: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人论茶】陈德华深度解析母树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

(2015-08-13 20:54:57)
标签:

大红袍

武夷山

土壤

九龙

御茶园

分类: 茶人论茶(原创)

http://s3/mw690/001RQjgKgy6UBJAixF0c2&690

大红袍现为武夷十大名丛之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1962年杭州中农院茶叶研究所曾到九龙窠剪回大红袍枝条在所内育苗种植。1964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也派人(谢庆梓等二人)来九龙窠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所里繁育种植。198511月武夷山则从省茶叶研究所带回五株大红袍茶苗定植在御茶园的名丛观察园内,从此武夷山才真正开始了大红袍的繁殖发展工作。现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茶均直接或间接出自这五株大红袍。

特征:植株中等大小,树高可达2.5米,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呈上斜着生,叶形椭圆,叶色深绿是其特点,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钝尖,叶齿较深较锐,叶质较厚脆,嫩芽微紫红,茸毛尚多,节间短,梗较细也是大红袍特点之一。一芽三叶百芽重41g,花冠直径3.5cm,花瓣6瓣,子房茸毛中等,柱头3裂。

特性:育芽能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开采期在5月中旬比肉桂品种迟,是岩茶产区内迟芽品种,肉桂品种采摘结束后方可采摘,春茶单产可达100公斤/亩左右毛茶,制岩茶品质特优,条索尚紧,色泽绿褐色、叶底则黄亮,香气馥郁芬芳似桂花香,七、八泡后有点似粽叶香,滋味醇而回甘,总体感觉是清幽,且大有别于其他品种,是岩茶中之珍品,抗旱、抗寒力强,扦插成活率高,一年生苗高可达50cm以上。

适栽地区,武夷山内与正岩土壤相似或自然环境相似均可,但不同土壤对品质风格差异明显,采摘应以中开面采,过嫩过老均不宜。

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经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等作DNA检测,鉴定为纯种,产区所种大红袍没有出现混杂现象。

1994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曾与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吴高贵等人合作对大红袍进行了初制品质与无性繁殖研究,其中对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和御茶园新植大红袍鲜叶及土壤进行分析:

① 土壤取样化验测试工作,从九龙窠第一坪四株大红袍茶树根部土壤不同深度(1-15cm(16-30cm)(31-45cm)三层分别挖土取样,编号为A,又从御茶园无性繁育无性系大红袍茶树根部土壤同样不同程度(1-15cm(16-30cm)(31-45cm)三层分别挖土取样:编号B,一起送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做土壤分析测试,其结果如表

1.    九龙窠四株母树大红袍园土理化特性分析

测试项目

A1          A2

A3

总   %

0.109         0.083

0.086

有效磷(Pmg/kg

110.9         90.92

28.27

氟化物(F%

0.039         0.029

0.026

有效锌    mg/kg

交换性钙  m.mol

1/2 Ca²  /kg

2.70           2.22

35.0           42.8

 

1.93

56.5

交换性镁 m.mol

1/2 Ca²    /g

7.27           6.14

6.42

注:A1(1-15cm)九龙窠表层土壤

A2 (16-30cm)九龙窠中层土壤

A3 (31-45cm)九龙窠底层土壤

 

      御茶园无性系大红袍茶树根际土壤理化分析

测试项目

B1                   B2

B3

总   %

  0.077         0.094

0.096

有效磷(Pmg/kg

55.11         86.48

86.69

氟化物mg/kg

0.026         0.024

0.027

有效锌 mg/kg

2.39         3.32

3.85

交换性钙  m.mol

1/2Ca²  /kg

17.4         22.2

25.2

交换性镁 m.mol

1/2 Ca²    /kg

     4.23          5.09

6.62

注:B1(1-15cm)御茶园表层土壤

B2 (16-30cm)御茶园中层土壤

B3(31-45cm)御茶园底层土壤

 

②从上表结果看,B号御茶园无性无性系大红袍茶树根部土壤成份中交换性钙、镁、有效磷的含量均比A号九龙窠母本大红袍低很多,而在表层土壤(1-15cm)中A号土壤总氮含量又比B号高,这与母树大红袍茶树所在地岩壁顶部一部分土壤腐殖质矿物质等天长地久随雨水流到母树大红袍地有密切关系,故微量元素也较高。这四株母树大红袍茶树(在1995年政府发文提出保护措施之前)未施过NPK等任何肥料,一切靠天然所得.土壤表层(1-15 cm)各种主要成份都比较高,而在中、下层土壤、因B号土壤有施茶肥、A号与B号两者成份还比较接近。

从母树大红袍和御茶园大红袍同时各采鲜叶400克,在100℃沸水蒸汽上蒸50秒钟进行固定后,烘干为干鲜叶样品两号,另外同时采摘,大红袍母树和御茶园大红袍加工干毛茶各取100克样品两号,一起送福建省测试研究所就其理化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其结果如下表

 九龙窠母树与御茶园无性系大红袍毛茶生化分析             

测试项目

母树2号株

母树混合样

无性系2号株

无性系混合样

总氮

4.01

4.11

3.62

4.41

咖啡碱

2.99

3.46

2.84

3.48

总茶多酚

21.50

16.60

24.50

18.30

花青素

1.4

1.8

1.5

1.8

茶红素

5.3

16.5

6.9

15.9

茶黄素

0.05

0.16

0.08

0.13

水化果胶

2.0

3.0

1.1

2.6

全果胶

4.4

5.6

5.3

5.7

单糖

0.67

0.40

0.43

10.38

双糖

0.96

0.70

1.04

0.85

 

注:茶黄素(%=E330 × 3.25

    茶红素(5)= (2E380+E380E380

毛茶:混合样已除片、补 、梗.

 

  九龙窠母树与御茶园无性系大红袍毛茶氨基酸含量      

名称

母树2号株

母树混合样

无性系2号株

 

无性系混合样

天门冬氨酸

0.094

0.132

0.082

0.141

谷氨酸

0.181

0.223

0.150

0.259

丝氨酸

0.056

0.070

0.054

0.075

甘氨酸

0.069

0.074

0.063

0.080

组氨酸

0.015

0.022

0.018

0.027

精氨酸

0.059

0.064

0.058

0.082

苏氨酸

0.039

0.047

0.038

0.056

丙氨酸

0.066

0.077

0.062

0.090

脯氨酸

0.061

0.068

0.052

0.076

酪氨酸

0.037

0.047

0.030

0.034

缬氨酸

0.065

0.078

0.061

0.080

蛋氨酸

0.004

0.007

0.005

0.007

胱氨酸

0.001

0.001

0.001

0.001

异亮氨酸

0.042

0.051

0.042

0.054

亮氨酸

0.097

0.115

0.091

0.122

苯胺酸

0.086

0.088

0.075

0.094

赖氨酸

0.076

0.094

0.072

0.075

氨基酸总量

1.049

1.260

0.953

1.353

 

5.     九龙窠母树与御茶园无性系大红袍鲜叶固样氨基酸含量      

名称

母树2号株

母树混合样

无性系2号株

 

无性系混合样

天门冬氨

0.06

0.07

0.03

0.05

谷氨酸

0.11

0.05

0.06

0.03

丝氨酸

0.01

0.01

0.01

0.01

甘氨酸

0.01

0.01

0.01

0.01

组氨酸

0.01

0.01

0.01

0.01

精氨酸

0.02

0.02

0.01

0.02

苏氨酸

0.01

0.01

0.01

0.01

丙氨酸

0.03

0.01

0.02

0.01

脯氨酸

0.01

0.01

0.01

0.01

酪氨酸

0.01

0.03

0.01

0.01

缬氨酸

0.01

0.02

0.01

0.01

蛋氨酸

0.01

0.02

0.01

0.02

胱氨酸

0.01

0.01

0.01

0.01

异亮氨酸

0.01

0.01

0.01

0.01

亮氨酸

0.01

0.01

0.01

0.01

苯丙胺酸

0.04

0.05

0.03

0.04

赖氨酸

0.01

0.01

0.01

0.01

茶氨酸

0.32

0.37

0.14

0.33

氨基酸总量

0.64

0.68

0.32

0.55

注:≯ 表示“不大于”。

 

4.茶叶香气成份

样品采取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香气成份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各组分的质谱图。经计算机检索得出如下结果:

 

 

         母树大红袍与无性系大红袍香气成份比较

化合组名称

母树大红袍

无性系大红袍

甲基环已烯

 

1

甲基环已烷

1

2

1,1-二甲基环戊烷

2

3

二庚醛

 

4

苯甲醛

3

5

2,3-辛二酮

4

6

2-戊基呋喃

5

7

6-甲基5-庚烯 2-

6

8

1-乙基环已烯

7

9

3-乙基1,4-辛二烯

8

10

苯乙醛

9

 

a,a,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2-呋喃甲醇

10

11

里哪酸

11

12

芳樟醇

12

13

6-甲基5-庚二烯-2-

13

14

2-羟基苯甲酸甲酯

14

15

3-甲基苯甲酸甲酯

15

16

2-葵醛

16

17

壬酸

 

18

2,4-葵二烯醛

17

 

已酸3-已烯酯

18

 

3-甲基苯甲酸

19

19

a-罗酮

20

 

a-松烯

21

10

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2-

22

11

4-2,6,6-三甲基-1-环已烯-1-3-丁烯2-

 

12

未定

 

13

4-甲基 1-丁基硫代苯

23

14

56,7,7A-四氢,4,4,7A-三甲基2-4H-苯并呋喃

 

15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24

16

雪松醇

25

 

未定

26

 

6.12-二甲基2-十酮

 

27

6,12,14-三甲基2-十五酮

27

 

3-二十碳炔

28

28

十六酸

29

29

 

 

 

 

7.   母树大红袍与无性系大红袍儿茶素比较  g/kg                                      

测试项目

母树2号株

母树混合样

无性系2号株

无性系混合样

L-ECG

19.8

15.4

20.0

12.4

L-EGCG

58.0

68.0

52.0

66.0

L-EC+D,L-C

20.0

09.0

30.0

15.8

D,L-CC

24.0

09.4

22.0

19.8

L-EGC

7.0

5.8

8.2

4.2

注:L-ECC:        L:-表儿茶素没食酸醋

L-ECCC:      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酸醋

L-EC:         L:-表儿茶素

L-EC+D,  D,L-儿茶素

D,L-GC        D,L-没食子儿茶素

L-EGC        L-表没食子儿茶素

 

讨论:从上面各种检验测试结果表明:

1. 对茶叶色、香、味,形起作用的几项内含物质指数,二者基本接近(除由于二种不同采摘嫩度不肯定完全一致的因素外)加工后,变化的规律亦基本一致(除毛茶已拣去梗片外的因素外)

2. 样品采取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及各项香气成份(不完整),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36种)母树大红袍和无性系大红袍各有29种总离子流图峰号,各缺7项,所缺虽有差异,但总的表明还是比较一致的。

3. 从多种氨基酸测定看,二种鲜叶原料经过初制加工成为毛茶,各种氨基酸指数都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说明加工工艺上的变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从总氨基酸分类量(除酪氨酸相反,蛋氨酸相等)和总量,无性系大红袍均略高于母树大红袍。而从游离氨基酸分类量(除丝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和小于0.01微量类相等外)和总量,又是母树大红袍都略高于无性系大红袍,这说明在基本相似中还有差异需进一步研究其原因。

4. 从儿茶素分析结果看,儿茶素总量基本接近,但酯型儿茶素,明显的母树大红袍高于新大红袍,而非酯型的简单儿茶素总量,新大红袍鲜叶又大大高于母树大红袍,根据以前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在乌龙茶品质指标关系上大于酯型儿茶素的关系。或正相关,故加工中如何使非酯型儿茶素母尽可能少损耗一些就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

    从各项指标测试和毛茶审评结果看,无性系大红袍和母树大红袍两者之间,从鲜叶到毛茶虽有细微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亦是正常的。无性系大红袍基本上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的特征,通过栽培管理条件的改进(如填土、肥料种类调整配合等)和初制工艺上进一步摸索、改进、完善、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此文为陈德华先生原创,图片为风荷举拍摄,文章重在分享,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