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慈母情深》
(2016-11-10 10:45:52)五年级《慈母情深》
李莉莉
首先一、教材理解
语言特色: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最美光辉。尤其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些句子字字见情,如黄钟大吕震撼心灵。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定教。
三、设计理念
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慈母情深”,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人文的物化表现,母亲无私的爱正是通过文字符号来传递的。因此,让学生理解、品味、涵咏语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四、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王荣生)。基于上述考虑,针对本文是略读课文的这一特点,结合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1、掌握文中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等词的意思。
2、能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一些重点句段要多次诵读,感受作者谴词运句方面的精妙。
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五、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层递式”教学。主要是立足语言文字,通过几个层面的学习:如让母亲显“形”,显“情”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剥笋”般地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其次,采用“读写结合,适度拓展”的教学方法,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础上,适度地引进原著中的精华文字,引领学生感受母亲的胸怀,体会作家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怀念。
学法上主要让学生了解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手法,潜心会文,进行批注阅读,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本文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完成。
接下里我来谈谈教学流程,主要包括
八、教学过程
Ⅰ、初读蕴情
(1)揭题,读题。
(2)初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意图:阅读教学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对学生而言,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掌握也是一项基本能力。]
Ⅱ、研读入情
(一)细读重点。
1.顺势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默读课文,找找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如果有什么感受,用笔在边上写写批注。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阅读教学除了书声朗朗之外,还应该有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的时间。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充分走向文本,体现其主体地位。]
■交流(一)让母亲“显形”。
1、导,同学们,现在浮现在你的眼前的是一位什么样子的母亲?学生说,课件显示词。
极其瘦弱的脊背
|
2、深读。无需老师多说,相信这些词语能在你的眼前显现画面,能在你的内心深处涌动情感,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好这些词。
3、同学们,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瘦弱、疲惫、辛劳)
4、导入,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辛劳?课件显示: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
|
(1)自由选择一处朗读,看看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你。
(2)议:读着这些词句,你真想说什么?
(3)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第一处语言的干脆、利索,显现母亲工作的紧张、忙碌,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第二处连用四个“立刻”,不是重复,却更加显现母亲的“紧张、忙碌”。相机结合课文中写到的环境(如嘈杂的机器声、炽热的灯泡烤着)进行粗略的了解,进而体会母亲的忙碌,也体会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5、链接:其实,母亲的忙碌远远不止这些,请看作家多年后对那一段生活的回忆——
|
(1)从这段文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预计:母亲不光白天忙,晚上回来照顾五你子女,也非常辛苦,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母亲的负担实在太重。
(2)齐读。
4、小结、提升:这就是母亲,作家用他妙笔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那分沉重。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忙碌、负重,让人觉得疲于奔命,甚至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意图:这部分是文本很具特色的地方,作家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对话,刻画出了一个紧张忙碌的母亲形象。教学时,紧扣语言现象,挖掘语言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适度拓展文本,根据原著补充了母亲夜里还要忙碌的情形,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母亲的“辛劳”。]
■交流(二)让母亲“显情”。
1、导,家庭的重负,生活的压力让母亲极其瘦弱,过早地衰老。然而,面对我想买书的要求,母亲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呢?
2、指答,呈现: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
3、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哪些文字深深地打动着你?
预计:(1)掏,说明妈妈把钱放得很牢,很看重这一点钱。“揉得皱皱”说明这钱不知拿了多少回,可能妈妈就一直不舍得用。顺势点拨这“掏”掏的是母亲的血汗那,掏的是家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2)学生再读体会。
(3)读议“塞”:母亲当时是怎样“塞”给我的?(已将,说明母亲没有理会别人怎么说,“塞”得是毫不犹豫,很果断、坚决。)
(4)再次体会“塞”。计算: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5)这“塞”在我手心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爱、母亲的心、母亲的关怀、母亲的希望……)
(6)指名读,尤其读好母亲的那句话。带着几分欣慰,几多期望,甚至是几丝自豪的读。
4、提升:这一“掏”,这一“塞”,又让我们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无私的,宽厚的,善良的,对儿女百般关爱的……)朗读训练。
5、看着母亲,我的内心涌起了许多话,我真想说:(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二)略读前后。
1、顺势导:母亲给了我梦寐以求的1元五角,然而我却怎么做?请读读课文30-35小节,联系课文前面1-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2、体会:
(1)作为“我”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用好不容易要来的钱给母亲买了罐头,足以显示我内心的激动,我对母亲从心底里的尊敬:作为母亲呢,看到儿子这么尊敬自己,这么孝顺,也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2)抓住“数落”、“凑足”再来体会母亲的“情深”。读好母亲数落的话语。
[意图:此处的教学引领学生前后联系,从“我”的行为上体会母子之爱,完形母亲人格形象。]
Ⅲ、拓展升情
1、导,是的,我就是在这么艰辛的日子中长大了,成了一个作家,母亲也逐渐地老去。多年以后,作家梁晓声在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
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这是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他奉献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吸!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遥远的,我呼喊您一声,您可听到…… |
2、配乐朗读。
[意图:通过对文本的拓展,提升了母亲作为母亲具有的坚定目标与坚忍性格,同时也提升了作家的情感,文字、图片以及音乐的运用,让学生透过文字与人物再次对话,在情感上再生共鸣。]
Ⅳ、延伸续情
1、读文章给妈妈听。2、做一让母亲开心的事。3、读梁晓声先生的《母亲》全文。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