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明教授简介
(2010-04-02 14:22:00)
标签:
美容上睑脂肪垫整形外科张海明中国 |
分类: 张海明教授相关介绍 |
张海明教授,男,生于1962年5月23日。
张海明教授于1979年考入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7月,张海明教授被分配到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任普外科住院医师。工作期间,张海明教授在王大路老师、石庭芬老师及其它老师们的教导下,学习了普外科的基本技术、急诊患者的处理、普外科常规手术的学习和操作,主刀完成了数百例普外科基本手术,协助完成了上千例外科各类手术。
1986年,经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张海明教授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攻读整形外科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凌诒淳教授和周刚教授。学习期间,张海明教授完成了两个课题。第一个是“自体肌肉束游离移植修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自体肌肉束可以作为修复周围神经干缺损的方法之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6,6:73-75)。第二个课题是“简易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经过临床实践,张海明教授将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简化为“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39例上睑下垂后,获得良好效果。后者作为硕士毕业论文于1989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张海明教授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1,7:94-96)。
1989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张海明教授留在整形外科医院北二病房工作,任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于1991年初晋升为主治医师。1991年中,张海明教授完成凌诒淳教授的博士点课题“皮瓣超灌流现象的实验研究”的预实验。1991年秋天,张海明教授调到南三病房工作,师从孙广慈教授,协助教授的临床工作。在主治医师期间,张海明教授完成了1000多台手术,协助孙教授完成了数千台手术,包括皮瓣的游离或带蒂转移或扩张皮瓣转移;面部的美容手术,如眼皮、外鼻、唇部、颏部、下颌部、面部松弛和外耳区域的手术;乳房的手术如乳房再造、隆乳术、乳房缩小术等;会阴部的手术,如阴茎再造、会阴部疤痕的治疗、尿道下裂等手术;四肢先天畸形或烧伤畸形的治疗等。
1995年,因工作需要,张海明教授被医院任命为协管科研工作的“院长助理”,任期半年,至1995年底,张海明教授任医院科研处处长,共3年,至1999年初辞去处长的职务。任职期间,张海明教授把科研处的工作细化,程序化,为鼓励和为到院外申请基金做准备,设立了“整形外科医院院所科研基金”。使医院从院外申请到的科研基金逐渐增加到50万左右。
在主治大夫任职期间,张海明教授继续研究生课题“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总结100多例的临床实践,结果发表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叉形额肌腱膜悬吊法治疗上睑下垂136眼,1996,12:358-360)和英国整形外科杂志(109 cases of blepharoptosis treated by forked frntalis muscle aponeurosis procedure with long term follow-up. Br J Plast Surg, 1999, 52:524-529)。其研究结果通过1997年的卫生部成果鉴定,并获整形外科医院2002年科学年会科技成果奖和2003年度北京市石景山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海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总结小眼裂畸形治疗经验,结果发表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175-177)。
用局部皮瓣治疗皮肤缺损是整形外科的重要方法。1995年,在整形外科研究所解剖研究室严义坪主任的协助下,张海明教授对颏下皮肤组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了解面动脉分支頦下动脉走向特点,形成颏下皮瓣的设计和手术方法,并在临床上进行了初步应用(颏下组织瓣的应用解剖学。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288-230)。在1996年,在临床上遇到了一例面部和躯干消瘦但四肢肥胖的患者,张海明教授经文献检索,诊断其为特殊和罕见的综合症-原发性脂肪萎缩综合症,作为个案报道发表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75)。
作为孙广慈教授的博士导师组成员,张海明教授协助培养4名博士研究生。张海明教授协助孙广慈教授完成临床课题“精神分裂症患者阴茎完全离断”和“额部扩张皮瓣同期用于鼻再造与面部缺损修复”,前者获得1991- 1992年度医院临床医疗成就奖,后者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1996年度医疗成就奖三等奖。
外耳缺损是常见的缺损,但因烧伤导致的外耳缺损是治疗上的难点,因为烧伤破坏了可供耳再造的乳突区皮肤。因此,张海明教授协助周刚教授,应用“预制皮瓣”的概念在前臂预制备一外耳,然后通过血管吻合的手段将其游离转移到耳缺损的部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Free prepared composite forearm flap transfer for ear reconstruction: three case reports. Microsurg, 1994, 15:660-662)。另外,张海明教授参加了一个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研究快速扩张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整形与再造外科杂志上(Full-load expansion 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1994, 93:1-6)。
在1998年3月,张海明教授顺利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副高级评审,晋升为整形外科学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1999年底,通过医院出国考察的外语考试,张海明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日本东京的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访问2周。2003年,因张海明教授杰出的手术技巧和排名全院第一的手术量,被整形外科医院聘为“面颈部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
1999年5月,张海明教授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副教授期间,张海明教授共招收4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均顺利转入博士研究生学习。另外,作为孙广慈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员,协助孙教授培养了4名博士研究生。
在医院担任副主任医师6年期间,张海明教授一方面配合孙广慈教授的临床工作,每年完成数百例高难度的手术;另一方面,自己也在孙广慈教授的指导下,做了4000多例的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手术,包括:面部美容手术,如重睑、内外眦开大、上睑下垂矫正、眼袋切除或眼睑再造等;鼻部手术,如隆鼻术、鼻尖整形、鼻翼整形、鼻再造、驼峰鼻矫正等;各区域或全面部除皱术;唇部的手术,如唇弓再造、唇裂继发畸形和鼻畸形的矫正、唇珠再造、红唇不对称的矫正等;颏部整形术、外耳畸形的矫正;应用皮肤扩张技术矫正全身的疤痕畸形;会阴部畸形的矫正;四肢疤痕的矫正,如爪形手的矫正、先天手足畸形的矫正等;乳房畸形的矫正,如乳房再造、乳房缩小、乳房内异物取出(奥美定)、隆乳术等;全身多部位的抽脂术等。
副主任医师期间,张海明教授在老师孙广慈教授指导下完成了以下课题的研究:
颊脂肪垫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2001年度医院科研基金政策性资助。由于很多年轻患者要求将脸部变瘦小,为了使手术更安全,张海明教授和整形外科研究所的临床解剖研究室主任严义坪教授一起对人颊脂肪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如下新观点:颊脂肪垫由三叶组成;每叶由相对独立的包膜;每叶的包膜在特定的位置形成系带锚定于周围的骨膜或肌膜上;颊脂肪垫的系带是颊脂肪垫的神经血管进入的门户;需要切除的部分是颊脂肪垫后叶的颊突。后经临床应用,证实此术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颧骨下方的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达到患者的要求。
张海明教授将此研究的解剖学结论发表在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1,10:272)和美国整形和再造外科杂志(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buccal fat pad and its clinical adaptations.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109:2509-2518.)上。临床研究发表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不同手术入路的颊脂肪垫颊突部分切除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9:472-473。)上。此研究结果通过2005年度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张海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
内眦赘皮存在于大部分的蒙古人种,由于它的存在,给与了东方人的一个明显的眼部特点:内眦间距宽(眼距宽)、单眼皮、小眼裂,严重时可以出现假性上睑下垂,导致额纹过早地出现。由于眼裂小和单眼皮,使东方人的眼部外形很不美观。因此,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常常提出“开大眼睛,使自己的眼睛更迷人”。基于这个要求,张海明教授在总结小眼裂畸形和上睑下垂临床经验和查阅国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和形成了独到的、具有创造性的内眦赘皮的Z字改形术,使其可以和重睑一起完成,也可独立完成;通过总结内眦赘皮2000多例的治疗经验,提出了适合临床应用的内眦赘皮的分类法;证实了内眦赘皮的成因-由内眦部上睑或/和下睑的眼轮匝肌错构。张海明教授将此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整形和杂志外科杂志(A new Z-epicanthoplasty and a concomitant double eyelidplasty in Chinese eyelids.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 118:900-907.)和国内杂志上(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9:273-275;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288-1289;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130-132;中国美容医学,16:512-514,2007),并在国内学术交流会上多次宣读。
在眼睑的美容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是重睑术,或者说是双眼皮形成术。在正常要求下,形成的重睑接近自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追求西方人种的大而宽的重睑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形成“重睑术后粘连畸形”。由于重睑的切口距离睑缘过远,这时常常已到达睑板上缘上方的眶隔或上睑提肌,形成的重睑是大而宽,外观上呈“熊猫眼”;如果皮肤和上睑提肌发生粘连或在手术时损伤到上睑提肌腱,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因此,张海明教授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概念“重睑术后粘连畸形”(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09-210),认为对于过宽重睑导致的上睑下垂,则需要分析原因,给与单独处理(中国美容医学,2001,10:136-139)。
在眼睑的美容外科手术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患者就是老年性眼睑皮肤松弛的矫正。这类畸形的特点是眼睑的组织结构广泛松弛:包括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脂肪外突、局部固定韧带或睑板的松弛。在治疗时,张海明教授提出要综合考虑各个结构,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267-269;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315)。
张海明教授参与编译《整形外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127-208页)和《激光美容外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张海明教授参与编写著作《围手术期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和《名院特色治疗丛书-整形外科学分册》(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的部分章节。
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专利1项:颏部专用钛合金小夹板,实用新型,专利号:ZL 01 2 2887 X。
于2003年9月,通过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定,张海明教授获得主任医师的职称;并于2004年通过整形外科医院的职称聘任大会,张海明教授被聘为整形外科学主任医师和教授。继续担任医院面颈部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2007年10月,张海明教授到日本东京参加“日中整形外科年会”;2008年2月,由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协会的推荐,作为大会中方专家组成员,张海明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召开的“美容外科协会的国际大会”,介绍了论文“额部除皱术的解剖和临床应用经验”。
2007年10月,由于医院下属的医科整形美容门诊部效益直线下降,张海明教授被医院临危受命为整形外科医院医科整形美容门诊部主任。在担任门诊部主任的9个月中,在曹宜林院长、王建国书记、医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顿内部管理,理顺收费标准,规范奖金分配制度,大力调动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广告宣传和网络宣传,使门诊部的收入稳步上升,由原来的每月10几万提高到109万。
在担任主任医师期间,除了从事各种整形外科手术外,张海明教授着重在面部美容外科和皮肤扩张技术治疗皮肤疤痕或先天畸形,独立完成了6000多例手术。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归来教授博士点的副导师,张海明教授带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总结临床经验,开展临床课题的研究,共完成下列课题的总结工作:⒈硕士研究生韩星大夫完成的课题“内眦赘皮的分类及其治疗的长期随访”;⒉ 硕士研究生韩新鸣大夫完成的课题“易位扩张皮瓣的分类、设计与临床应用”;⒊ 硕士研究生钟亚妮大夫完成的课题“鼻翼悬垂及鼻孔过大的诊断、分型与重塑”;⒋ 博士研究生杨宇大夫完成的课题“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⒌ 博士研究生于浩大夫完成的课题“下睑部应用解剖学研究和下睑袋综合治疗对策”。
虽然面部除皱术在国外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但在国内还是起步阶段。国外对白人的面部解剖结构了解得比较清晰,但东西方人之间存在人种的差异,因此要充分了解中国人的面部皮肤及其相关结构是很迫切的问题。因此,在2005年,在医院临床解剖研究室严义坪教授的协助下,张海明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梁伟中大夫和主治大夫冯越蹇大夫实施了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解剖与临床杂志和在2008年的国际美容外科大会上宣读。
课题“颊脂肪垫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通过2005年度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
于2008年9月,张海明教授申请调出整形外科医院,到伊美尔医疗美容医院连锁结构下属的伊美尔幸福医院 工作,2009年2月始,任伊美尔爱康医院业务院长。
总之,自1986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整形外科学至今,张海明教授已从事整形美容外科2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经历了我张海明教授自己的成长过程:研究生、住院大夫、住院总医师、主治大夫、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并且自1999年始成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始,成为归来教授博士点的副导师,培养毕业了7为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已完成10000余例各种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包括了面部美容手术、乳房整形美容手术、疤痕的治疗、皮肤扩张技术的应用、四肢畸形的治疗、会阴部畸形的治疗等。主持完成科研基金项目4项,协助完成科研基金项目8项,获得科研成果5项,省级优秀论文奖1项。以第一作者(包括通讯作者)发表35篇论文,以第二作者等发表论文40篇,其中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其余均在国内一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