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的希望:上孝父母 中省自己 下教子女

(2012-05-12 08:52:16)
标签:

民族的希望

上孝父母

中省自己

下教子女

弟子规

育儿

分类: 快乐橙长

    明天就是母亲节,想到这个话题:在物欲横流都匆匆忙碌的当今,如果每个人都有时间多注重:

    上·孝养父母反哺与孝顺

    中·反省自己 勤习与勤思

    下·教育子女 身体与心理

    那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

    标题帽子扣的比较大,但确实是我最近的感受。

 

感受的由来: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我最近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很多都是新教育理念(蒙氏的、华德福、韩国的,甚至国内新式教育权威的)都在谈论如何爱孩子,让孩子自由的环境下自我完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时多去“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有朋友看我读育儿书,她最近也看了看说:“这些书真好,真应该多看看,用父辈教育咱们的方法再教育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多不适用了。”

    听了这个,反过头想想,突然之间发现我少看了什么,中华5000年文明传承下来的难道都不如这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么?

    曾经我教给孩子一首“蒙学诗”,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作品《山村咏怀》。这首五言绝句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这诗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成一诗。是橙宝学2、3岁认识数字时经典诗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0个字,优美简短生动有趣,是数字的绝佳启蒙。光是数字古人就总结的这么经典,难道家教方面就没有国粹么?所有的中华文化文明都落后成为糟粕了么?

 

启发触动

    翻开了很多国学推荐和相关内容,自感很多读经(读国学)的人总有些被洗脑,儒家思想和传承理念下很多弊端显现其中,而且所暗含的“中庸、奴性”是与新教育的“自由”基本相驳。虽然如此,国学经典毕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对这些我都是带着稍微批判的眼光看待,再过滤慢慢吸收。

    在我自己先领会学习的过程中,“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买回来细读“对1080个字做了最深入、最彻底的诠释”,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很多启发。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作者张振鹏先生把这本“做人的宪法”《弟子规》总结前人,以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的方式解析说的很通透,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中的教育智慧,这些都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如下一些话语:

    【★有句话说:“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在这本书中,这种说法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印证。只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会做好,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至要莫若教子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这一生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其一是教育好子女,其二是孝养好父母。

    ★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根本。我们看这个“孝”,上面是个“老”字头——“耂”,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在“老”身边,背着“老”一代。可见,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就是孝。“孝”字还说明,上下两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孝”字,因为它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 行孝,不能离开敬,我们要从内心恭敬父母。孔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如果只是给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孝顺父母,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论语·为政》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孩子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今天所谓的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父母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就可以算‘孝’吗?” 

    ★其实,给父母吃喝,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不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所以,孝顺父母并不是只给他们吃的、穿的,而是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而不是一张爱搭不理的臭脸。否则,我们即使让他们天天吃山珍海味,而对父母恶脸相向,父母也不会开心。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又该怎样教孩子学孝道呢? 

  既然孝道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教孩子学孝道呢?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我们把握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首先,以身作则。…… 

  第二,知恩报恩。感受父母的恩德,知恩,感恩,报恩。有人曾总结出慈母的十大深恩: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而做父亲的,也付出了很多,比如,孩子的生日就是“父忧母难日”,父亲为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拼搏付出。 

    第三,亲师配合。……

    第四,夫妻配合。……】

 

    现在我刚刚读了这本书的四分之一,不是读的时间短,而是每一小节我都在慢慢细读,反复读透,每天都跟橙爸讨论,讲给他听这些。希望我们夫妻俩都先孝顺好父母,给孩子每时每刻都做好榜样。

 

孝顺不只母亲节孝顺一定要趁早

    这个母亲节,说这个话题借这本书,只是想说,孝顺不只是这一天。而且孝顺一定要趁早。而且每个人也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做父母应该感同身受做父母的不容易。父母总是在一天天老去,而当下,忙碌工作的我们,给孩子的时间有时都是非常有限,何况是给对于父母。偶尔想起来孝顺也多是物质方面补充,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是交谈。

    过年时曾经有帖子统计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父母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这则《你还能陪父母多久》的帖子被无数网友转载,这道“亲情计算题”让有些儿女心酸不已。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会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很孝顺,但做了这道计算题后,不少人都哭了,当父母老了最需要子女的时候,儿女在他们身边的时间竟然少得可怜。

    我虽然和父母在同城市,尽量去陪伴他们,但是总觉得陪伴沟通的还是不够……        

    在摸索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了我第二次成长学习的机会。读了“《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使我更明白我孝顺老人的重要,我将如何把古训变成家训,自己尽量去做好,让孩子去感受爱的国粹中教育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