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内容题材归类
(2020-04-26 15:30:26)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总共编录了29首古典诗词,再加上每册书课后都有十篇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和掌握的古诗词总共就是89首。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赏析这些古典诗词,学生如何轻松学习这些古典诗词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将这些古典诗词按照内容题材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教学中对不同题材的诗词抓住特点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89首古诗词按照内容题材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题材的赏析重点和方法做了浅显的分析。对诗歌内容题材的明晰,一是有利于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二是可以明确地指导学生把握各类赏析的切入点和重点。
(一)怀古爱国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或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是将史实与现实联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这类诗的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例如初中六册语文课本里主要有以下7首作品: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
八年级下册:《赤壁》
杜牧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九年级上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其内容特点为: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已逝,壮志难酬。这类题材的诗歌大都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初中语文六册课本里主要有15首作品:
七年级上册:《泊秦淮》杜牧
七年级下册: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木兰诗》
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杜甫
《浣溪沙》苏轼
八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文天祥
九年级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登楼》杜甫
赏析这类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几个细节,一是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要清楚,这样有利于理解诗词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感情。而是关注题目。从题目入手,诗歌的题目富含着许多信息,有利于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三是关注课下注释,或者题后注释。这些注释一般都会有诗词写作背景等知识的补充说明,这些阅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四是关注典故。诗词当中的典故内容丰富,诗人一般都是借助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能扑捉到诗词的主旨情感。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秀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常借以表达自己热爱、向往悠闲平静的自由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为: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描绘自然风光,抒发自己对山水景物的喜爱之情。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 21首:
七年级上册:《过故人庄》
孟浩然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吴均
《滁州西涧》韦应物
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
《秋词》刘禹锡
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九年级上册:《月夜》刘方平
九年级下册:《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赏析这类题材的诗词时一定要抓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进行分析,赏析思路是:先分析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借景表达怎样的感情等等。还有一点就是要对这类诗词的语言特点即风格有所了解,或清新雅致,或清新秀丽、或简约优美,或浓墨重彩,或质朴真挚等等。
(三)行旅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诗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人、亲人的思念。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这类题材的诗歌数量不是太多,但也很有特点,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中学语文课本中共有12首: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王湾
《夜雨寄北》李商隐
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八年级上册:《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八年级下册:《苏幕遮》范仲淹
《水调歌头》苏轼
九年级下册:《望月有感》白居易
鉴赏这类诗歌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四)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而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中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个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也有所区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其基本主题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及对友人的思念;依依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初中课本共有11首:
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七年级下册:《峨眉山月歌》李白
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李白
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九年级下册:《月下独酌》李白
赏析类题材的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
(五)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寄情壮丽的边塞诗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其表现主题为: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初中语文课本共有7首: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岑参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王维
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九年级上册:《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九年级下册:《从军行》杨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如大漠、黄沙、寒雁、飞雪、羌笛等等边塞特有的物象,诗人往往借助这些边塞特有的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再者要关注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以及作者的心理。这些往往是诗人要表达的重点。
(六)闺怨诗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初中课本共有3首 :
九年级上册:《望江南》温庭筠
赏析这类诗词一定要首先要留意诗人细腻的笔法,诗人往往在细微之处传情达意,所以我么要关注细节。其次重点赏析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诗人内心情感连接点,由此体味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八年级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年级下册:《赠从弟》刘桢
九年级下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除了以上7种题材诗词之外,还有3首哲理诗(七年级上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观书有感》朱熹 七年级下册:《论诗》赵翼)、2首爱情诗(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1首咏物诗(九年级上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还有2首表达个人美好生活心情的诗作 (李清照的《如梦令》(七年级上册)、晏殊的《破阵子》)。其中有的诗歌的分类不是很明确的,比如有的诗歌可以归为送别诗,又可以归为写景诗。本文的划分知识按照一个标准对课本涉及的89首分门归类,这样在教学时可以从初一开始有类别概念,按照不同题材的诗词重点赏析,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