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05:贪嗔痴与六道轮回询唤图(CHITA.2024.03.04)
(2024-03-04 20:45:33)奥义05:贪嗔痴与六道轮回询唤图(CHITA.2024.03.04)
制图初衷是为了对佛教、印度教的数组相关名项进行整合,即消弭彼此某些差异化的表述,这些差异化就本质而言原本是可以得到正规通译,既然没找到类似资料,就只能本着并不伤害名项最初概念的前提下、予以安置。其中「询唤」的概念指示最通顺的序列、或小组的时空的位序,并不是临时拼凑的想象,须知这里并不预备去篡改什么,仅只按照...世上没有不可言说者,不可言说的就从未存在。感性的神秘也从未存在,思绪只是被假设为行踪无定。
「六道轮回」只是宗教哲学的表相,尤其是避免涉及到它内部的「询唤」,「业」的流转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湮灭在数据组的不对性中。唯实论对「识」的步骤有精密的安排,但还需要...对共时性的(不再是历时性的)感性名词(其实全是动名词)予以外部的桥接。
以下以二十四个要素之间的「询唤」/「反询唤」为例予以尽量简要地阐述:
当我们思考「贪、嗔、痴」的三相关系的时候,可以按照通俗的阐释方式把「痴」理解为「贪、嗔」的绝对母体,但这样操作的时候、就面临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在讨论某种三相体系的时候,潜在的「二分情节」介入到知性的舞步,如此的三相就是伪装的形式,重新堕落到它的原始形态,这种看似巧妙的思辨能力将重新把认知的复杂性予以通分式的处置,也令得目标、及作为目标的认知的相关的对象也同时就失去了它们本质性的意义、或价值。
「痴」,没有必要被直接定义为一位绝对者、宛如语词就从来未是任何的绝对者。在一种被标注为复杂性的生态原理,需要注意到的「去中心化」的钢铁似的原则。好比舞蹈的世界没有一位令人瞩目的女王,音乐的世界里不同的声部轮流地、甚至各行其是的吟唱,因为数据的中心得到某种更奇幻的分立和配置,没有中心、却比拥有一名世界之主更加倍的文明与和谐。
去中心主义建立在各不同的分区自主行动的「缘在世界」的路径方式,就可以称作为是「公共询唤」的模块化的地图。此时的主角是任何一个要素,而并非是特定的、甚至是被语言的话事权所经过其某种深思熟虑而特别指定的先验性,无论精神还是物质。
现在请问:「去中心化」是「询唤」的最高原则吗?——这个问题相当的有意思,答案却是否定的。答案可以通过后续的论述去自行领会,以免因过早揭示了底牌而导致对知识、趣味的有损。
同理,其它的要素也全部具有「循环的/询唤的」双重性质,当然只指临时归纳到的部分:「天、人、饿鬼、地狱、畜生、阿修罗」是对称结构,但是「喜、烦、暗、知、忧、冲动」就不会那么的对称,因为后者的序列是对印度数论派的核心「喜、忧、暗」的解释性建模:因为舞蹈者是没有领舞的,歌唱者和伴奏者的身份也就模棱两可,但却享受这种「自生成」的特质:例如,「暗性」的反义词原本是「明性」,但是依据「去中心原则」,三相的生成法式中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否则就堕落到「二元对立」的「常人」的陷阱,所以「暗」的对立者不再是光明、而是作为行动的预备者的「知」。借用《周易》的说法,「知」可以是「震」或「地火明夷」的状态。——虽说偶然性的类比也是我们反对的,只具有象征性,不包含深入意义。
因为「知」所以「忧」、所以「冲动」,因为「喜」所以「烦」、所以「暗」。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是自由的、滑动的。这不就是现实的感性吗?——此时,其中插入新增的一组来自史诗《罗摩衍那》的名言「爱、利、法」,直接合并入「贪、嗔、痴」的核心三相,作为其印度起源的备注/背书。
「痴」是一种「法」,因为自身立法、去成为是「无明」的。「嗔」是一种「利」,因为利益而燃烧、却品尝掠夺/被掠夺的双重「痛苦」(前者来自反思的「道德律」)。「贪」是一种「爱」,守护对「欲望」之幻相的坚持。
诸多的要素均可因「询唤」的特征而取得自由的滑行,但是不同于「能指链」的移动,因为「询唤」的移动是绝对「可逆的」。这意味着至目前提及的二十一个名项之外,还存在最后的一组逆时针运动的「对治三相」:「戒」入「定」、「定」生「慧」、「慧」立「戒」,才促使前面所有二十一个参数组成的大型的顺时针运动的「六道轮回内部询唤图」产生一种电泳式的、可逆的、反询唤的动力根源。
现在,请问「去中心化」还是「询唤」的最高原则吗?
没有任何的参数感觉不自由,只是并不知道自身堕入到了一份多么奇妙的「幻力云彩」。在这里,你的名字将按滑翔的模式去创造、书写、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