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高桥古镇
标签:
浦东高桥镇历史文化名镇浦东各地古镇老街初访印象 |
分类: 古镇老街 |
在浦东的古镇中,高桥无疑是一个重头戏。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代高桥的“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和一大批营造商,为开埠后的上海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数量在浦东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因高桥地处浦东的北端路途较远,近来还逐步开发了一些老街,历史上也不曾属于南汇县,所以一直还没有到访过。五月末的一天终于来到了高桥镇,跟随冯老师匆匆地穿过大街小巷,寻访了一些老宅大院,让我对高桥有了一点初步的印象。

高桥老街开发已经有了几年时间,部分老街老宅得到了修缮和改建,变作陈列馆纪念馆的老宅也有多座。这是由老宅变身而来的高桥长兴馆。

已经开发的高桥西街

高桥镇上完整的古居大宅还保存有许多,据称有近60座,这一点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大部分老宅还在正常使用中。其中民国时期的老宅居多,这是与高桥镇繁荣的历史有关系的。

季景北路石家街附近是原来高桥古镇东南西北街的交汇点,也是过去的繁华地。这是季景北路街景。

季景北路街景

季景北路街景

石家街街景

大同路石家街附近

钱慧安纪念馆

钱慧安纪念馆

高桥人家陈列馆,是1918年间的凌氏民宅(凌祥春),面积1200平方米。这里再现了当时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凌氏民宅又称三德堂

钟氏民宅

钟氏民宅中的几座高大厚实的仪门头令人印象深刻

此行高桥古镇逗留时间最长的要数西街上的敬业堂了,老宅基本保持原样,其中聚集了大部分老宅的精美元素,令人叹为观止。

蔡氏民宅高高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

貌不惊人的蔡氏民宅入口

蔡氏民宅中虽然凌乱,但见总体结构和局部细节都保持着原来风貌,特别是保护良好的木雕基本完整无缺。

印象最深的还是至德堂,至今还是正常使用保持原来模样的大家民居。

客堂上高悬的匾额,据说最先是蔡元培手迹,后由马相伯题写。

至德堂的仪门头内外是中西完全两种风格的装饰,代表了高桥古镇的历史底蕴。

高桥老街开发已经有了几年时间,部分老街老宅得到了修缮和改建,变作陈列馆纪念馆的老宅也有多座。这是由老宅变身而来的高桥长兴馆。

已经开发的高桥西街

高桥镇上完整的古居大宅还保存有许多,据称有近60座,这一点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大部分老宅还在正常使用中。其中民国时期的老宅居多,这是与高桥镇繁荣的历史有关系的。

季景北路石家街附近是原来高桥古镇东南西北街的交汇点,也是过去的繁华地。这是季景北路街景。

季景北路街景

季景北路街景

石家街街景

大同路石家街附近

钱慧安纪念馆

钱慧安纪念馆

高桥人家陈列馆,是1918年间的凌氏民宅(凌祥春),面积1200平方米。这里再现了当时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凌氏民宅又称三德堂

钟氏民宅

钟氏民宅中的几座高大厚实的仪门头令人印象深刻

此行高桥古镇逗留时间最长的要数西街上的敬业堂了,老宅基本保持原样,其中聚集了大部分老宅的精美元素,令人叹为观止。

蔡氏民宅高高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

貌不惊人的蔡氏民宅入口

蔡氏民宅中虽然凌乱,但见总体结构和局部细节都保持着原来风貌,特别是保护良好的木雕基本完整无缺。

印象最深的还是至德堂,至今还是正常使用保持原来模样的大家民居。

客堂上高悬的匾额,据说最先是蔡元培手迹,后由马相伯题写。

至德堂的仪门头内外是中西完全两种风格的装饰,代表了高桥古镇的历史底蕴。
在高桥镇匆匆忙忙的转了一天,所到之处大部分建筑来不及细细欣赏,还有许多网上书上介绍过的地方不曾寻访,肯定更有我们感兴趣而隐藏着的民居,以后再来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心中暗想,是不是因为跟着冯老师游览,已经把古镇的精华全部游遍了呢?期待着以后的高桥古镇游。
前一篇:棋杆村徐家宅的绞圈房子
后一篇:临江公园(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