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转载)

(2010-06-22 22:5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理性主义与新理性主义

关于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派有着独特的归类原则,建筑评论家和学者依靠作品的形式表现和一些理论的相似之处划定了这个流派的大体边界。但是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还是显露无遗,有关意大利新理性主义的称谓很多,观点也各不相同,就连这个学派内部也不是完全协调的,甚至有完全不同思路的,这值得我们注意并且认真对待。就像我们在分析比较Aldo Rossi和Carlo Aymonino这两个的建筑师时就可以发现,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思考方式,而且在处理建筑上各有独立的想法,他们对城市的态度也是一样,其中有相似性,但那不是事实的真相,不是历史的全部,更为透彻的看清事实需要与现象的发生更为亲密的接触。
文章所指的新理性主义是放在意大利的历史环境当中考虑的,所用的术语也只用来表述发生在意大利的建筑实践和发展。


1,与之相关的名称和术语: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塔夫里学派  威尼斯学派  坦丹萨学派(Tendenza)
代表意大利新理性主义的这个流派也被称作塔夫里学派,这显示出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学家塔夫里在这个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有称作威尼斯学派的,因为许多新理性主义的建筑师和评论家都是来至威尼斯,确切地说是威尼斯建筑学院,塔夫里就是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授。坦丹萨学派是Massimo Scolari在他1973年出版的《Architettura Razionale》里使用的术语。在书中他用这个词表述意大利建筑特定时期的一种趋势:"建筑是一个识别的过程,为了取得建筑的自治(autonomy)...需要一个理论重建的过程;它拒绝通过跨学科治疗法对抗危机,它不追随也不专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上的事件而更在意自身的创造性(creative),这同时也是它的建筑形式单一的原因。他们对这些社会条件的认识只是为了更清醒的观察,并不是以此作为决断或使建筑(本身)屈服与此。”

 
2,主要的成员及介绍:
意大利建筑师Carlo Aymonino, Giorgio Grassi, Aldo Rossi, Massimo Scolari,Ezio Bonfanti,Giovanna Gavazzeni,法国建筑师Rob Krier, Leon Krier,意大利建筑理论与历史学家Mafredo Tafuri等等


曼弗雷多•塔夫里(Mafredo Tafuri)
曼弗雷多•塔夫里是已故意大利“新左派”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学家,以精深的哲学思辩名扬建筑学界内外。他1935年生于罗马,是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授,也是威尼斯学派(以建筑历史研究室(Istituto di storia dell’architectura)为核心)的旗手,其代表作有《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1968),《建筑与乌托邦》(Architecture and Utopia,1973),《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与Franceosco Dal Co合著,1976)。其中前者到1990年前已出了八版,其意大利文名为Teorie storia dell's architectura,1980年由Granada出版有限公司根据其第四版出版了英文第一版(Dennis Sharp翻译)。我国对该书的译介由汪坦先生开始,他在《世界建筑》8601,8602中摘译了引言,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后又由郑时龄先生全文翻译,作为《建筑理论译丛》中的一种,由中国建工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现代建筑》为一部洋洋大著,有英文、意文多种版本,1999年已由刘先觉先生主持译出,并由中国建工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设计与乌托邦》与上相较则颇为短小,但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的世界性声誉。F.杰姆逊甚至认为只有阿多诺的《现代音乐哲学》,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在理论高度与认识能力上才能与之相比,此书在国内尚无译本。塔夫里的另外一些著作尚有《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The American City, from the Civil War to the New Deal,与Giorgio Ciucci,Francesco Dal Co和Mario Manieri-Elia合著,1973),《领域与迷宫》(The Sphere and the labyrinth,1980),《威尼斯和文艺复兴》(Venice and the Renaissance,1989)。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
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1990获普利兹克奖。


3,新理性性主义的演化 


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
在1926年前后德国等国建筑改革运动的启示下,一批刚从米兰工业大学毕业的年轻建筑师,组成倡导改革小组,成员七人,名为七人小组。包括特拉尼(G.Terragni),佛来代(G.Frette) ,菲吉尼 (L.Figini),拉尔科(S.larco),坡里尼(G.pollni)等人。七人小组虽然提倡创新,但与未来主义者和包豪斯不同,并不完全排斥传统。七人小组主张运用材料时应该忠实简洁,但他们说“我们并不与传统决裂。传统本身就在变化,也出现了不易为人察觉的新因素。新的,真正的建筑应是逻辑和理性结合的产物”《七人小组宣言》七人小组半展览写文章鼓吹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活动构成20-30年代“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 


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   
 「新理性主义」在60年代初期酝酿发源自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arlo Aymonino, Giorgio Grassi, Aldo Rossi, Rob Krier, Leon Krier等人,其中尤其以Aldo Rossi, Krier兄弟倍受举世之注目。「新理性主义」基本上是传承自20年代产生的「理性主义」。统泛的说来,「新理性主义」是自「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以来,再一次的古典复兴,强烈反抗现代运动,并疯狂的投入古罗马建筑传统,寻找根源。
    就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复兴对古建筑传统均将产生不同的诠释。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着重在形式的和谐及材料的性质上;从Andrea Palladio的「建筑四书」(Four Books of Architecture)中可看出主要是在讨论比例、材料、方便等基本原则,这些规范随着布杂传统,曾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而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们的观念中,比例、材料就显得不大重要了,德国建筑师Karl Friedrich Schinkel认为「艺术品应该要制造情感的深度或一种灵感的气氛」,建筑史家Emil Kaufmann认为「在新古典主义中,材料已经死亡了,形式只是观念承载者,气氛的营造者」,「在古典主义中清晰只是一个美学上的名词,而在新古典主义却成为伦理上的要求」。实际上,从Claude-Nicolas Ledoux、Etienne Louis Boullee等人的作品中,可发觉他们刻意在寻找简单的原型来创造一种神秘或伟大的气氛,与「古典主义」近于抄袭或拼凑的设计比较,显然已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4,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新理性主义」在气质上十分近似「新古典主义」,同时超越了「新古典主义」发展出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Aldo Rossi的“理性”一词与一般的理性概念不同,实际上是现象学的概念,主张以“面向事物的本身”,“本值的还原方法“,把本质看做是事物的原型。在Aldo Rossi的草图手稿中,我们可发现他不断重复着一些固定的形象,例如三角形构件、柱廊、沙滩小屋、咖啡壶等,这些均可视为其心目中的原型,与Boullee等人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关联。在早期「新理性主义」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时候,Aldo Rossi大多集中精神在前述这种「考古学式」的原型探讨上。后来,「新理性主义」逐渐放弃这种随机性方式,开始采用近代历史学中较扎实的「宗谱学」(genealogy)取向,以历史建筑当作参考起点,然后逐步推演回到原初的状态,追索建筑的根源。「古典主义」是停留在纪录、仿古的层次。「新古典主义」是承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开始进一步革新。「新理性主义」是积极尝试从传统中追索恒久不变的建筑的基础,可说是彻底的革新。  


5,类型学与建筑  
     类型学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例如在考古学中取的巨大的发展。Rossi将类型学方法建于建筑学,认为古今往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性。严格说来,「新理性主义」的中心理论体系,是一套「类型学」(typology)的方法论。
建筑类型学(typology) 
建筑的类型学理论,并不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的操作,而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思考方式,它刻意忽略建筑间个别的枝节问题,以填补都市和建筑个体之间的鸿沟。类型学所分析的是广泛的,空间的整体性。常言说:「物以类聚」,就是类型之意。把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continiunm)作分类处理的方法用于建筑,因而有建筑类型学的发展。
6,建筑类型学的起源-M. A. Laugier 的原始屋架(The primitive hut)理论 
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建筑思想中,有着强烈的回归建筑自然的起源的因素,其中出现了M. A. Laugier 的理性主义。Laugier 在「论建筑」中,描述了建筑的自然起源-原始屋架。在Laugier 的理论中,一切都是出于必要,只有必要的构件才是美的。对照之下,古典建筑复杂的装饰成为没用而多余的东西,原始屋架的隐喻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原始屋架是一个原型,对此原型的模仿而成为各种建筑,并形成城市。在这个基础上,Laugier 造成了一个以自然秩序为基础的城市建筑类型学的基本框架,这是18世纪巴黎和回归自然思想结合的产物。


7,类型学与新理性主义
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建筑家Jean-Nicolas-Louis Durand首先发展过一套建筑组合类型学,将古典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整理出一些基本类型。Durand于1802年提出72种建筑的几何组合基本型,这是类型学与图像学的综合从基本形式的构图使形式要素超越了功能要素。当时的建筑理论家Quatremere de Quincy指出「类型是一种抽象化」,「类型是属于同一等级且有共同特色的东西,在外表上可有所不同」,「无中不能生有,所有新的形式均是产生自旧的形式」。经由C. G. Argan的引介,新理性主义者从de Quincy处得到极大的启发,并将这些观点进一步扩大运用到处理城市的问题。

 
8,类型学在建筑与都市的运用


Aldo Rossi运用现象学哲学家Edmund Husserl(1859-1938)的观念,将「本质」视为建筑物的「原型」。人通过意识中的「自由想象的变换」,将属于同一类型的各种事物与一个本质(原型)进行比较。60年代,Rossi在建筑理论上运用了现象学的原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在方法上,他所倡导的类型学的方法,实际上是要导引建筑设计回归到「原型」。然而,完全回归原型并不可能,因此产生了「相似性」的概念。
Rossi在城市的理论上,紧密的联系了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连。城市包含着历史,城市的形态显示出其形成的政治和社会的意识型态,其历史上所形成的形式,亦展示着特定场所的识别性。他说「建筑具有可简约化的特点。…建筑要有产生典型的形式的能力,这就特别需要去了解过去。」
Rossi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具有各自的特性,而类型就是理念,进而提倡了相似性的原则(Analogical Thought)。在他的看法中,建筑设计的工作首要是为特定的环境从历史上挑选适宜的建筑类型,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结合需求,做出现代的建筑。依此而产生的建筑物与历史的、一定的建筑类型将具有相似性。设计不再强调自我的显示,而以与种种建筑原型的相似性来达到满足居民的「集体记忆」作为要务。由此扩大到城市的范围,就出现其「相似性城市」(Analogical City)的主张。


9,当代类型学发展 
     当代类型学发展不再是单纯的基本模式概念。而是应用了场所的概念。提出了城市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涵藏城市环境、市民、构成环境的各种事物的涵义、城市历史等等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
http://home.kimo.com.tw/lsika2002/Aldo%20%20Rossi.htm,
http://www.abbs.com.cn

QFWFQ完成于2003/5/8/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