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明园】系列15 长春园 绮春园 遗址现状

(2011-06-20 20:17:53)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含经堂

绮春园

万春园

正觉寺

紫碧山房

分类: 【主题系列】

圆明园景点----长春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稍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于1766-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占地70余公顷,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江宁(南京)的如园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在地图的位置

长春园昔日的园林景观,仅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有一幅大型全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后下落不明。 

长春园不是对圆明园的简单扩展和内部增建,而是在圆明园东侧另辟一所面积约一千亩的新园。与圆明园本园不同的是,长春园是一个事前精心规划设计的作品,是乾隆皇帝御制的园林杰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的建筑热情暂时消歇。不过,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造园热情再次勃发。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他是要给自己兴建一座退位后宴居的所在,尽管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因此之故,颐养和休闲就成了长春园最大的主题。不妨这样说,长春园是乾隆皇帝亲手为自己营建的老年活动中心。

 

长春园从1745年开始兴建到1751年基本成型,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又屡有兴作,最终成为一个中西合璧、堪称完美的园林。跟圆明园本园相比,长春园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景园,水面面积占到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二,水域的宽度大约都在一二百米之间,适足观赏远近周遭的景物。在整体布局上,长春园也更为合理,用来分割水面的洲、桥、岛、堤错落有致,安排停匀,套用一句现代的流行语:“处处显示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和情怀。

 

长春园的前宫门有五楹宽,大门两侧的汉白玉座台上有两只巨大的铜麒麟。宫门两翼各有一排朝房。进到院内,经过一座牌楼,迎面看到的第一座建筑群叫做淡怀堂,淡怀堂主体建筑为九开间,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淡怀堂的北面有南长河流过,通过横跨南长河的十孔石桥——长达四十米的长春桥,便可登上长春园面积最大的岛屿——中央岛。

 

中央岛是长春园的中心区域。在这个面积约一百多亩的人工岛上,从南向北,依次是含经堂、淳化轩和蕴真斋三个建筑群。含经堂是一座巨大的复合式建筑,据说是乾隆皇帝打算归政后宁神养心、诵经礼佛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又一处豪华寝宫。含经堂的后面是淳化轩,淳化轩以两侧庑廊镶嵌淳化阁法帖而得名,是自命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的乾隆心爱之地,他在《题淳化轩》一诗里曾经描述对归政后生活的憧憬:“抚帖虽无暇,翻书则有缘。他日倦勤处,期之以廿年。”中心岛上最北面的建筑是蕴真斋。在含经堂、淳化轩和蕴真斋主建筑的两侧,另外还有两组辅助性的建筑,东边是神心妙远、味腴书屋、大戏台;西边是涵光室、三友轩、理心楼和焚香楼。其中味腴书屋以藏有《四库全书》的浓缩本《四库全书荟要》闻名于世,乾隆皇帝在题味腴书屋的诗中矜夸道:“经史精腴在,真咀味者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长春园中央岛的东西两侧,另有两座对称的小岛,西侧的岛上建有“思永斋”;东侧的岛上建有“玉玲珑馆”。这两个小岛以及岛上的建筑东西相对,卫星般围拱在中央岛的周围,为中央岛平添了几分壮美和威严。

 

长春园内最壮观的建筑群是园内西湖里的海岳开襟,海岳开襟位于中央岛西侧开阔的湖泽之中,四面皆有码头,可以凭舟楫往来。主殿高三层,建筑在双层石基之上,周围的水域里植有大片的莲花。论视野,海岳开襟称得上是长春园里的冠军。海岳开襟的西边,经过一个名叫榴香渚的凉亭,就接近了分隔圆明园本园和长春园的大门——明春门。当年,帝后们多是经过明春门往来于圆明园和长春园之间。

 

长春园的外环景区,颇值得称道,其中很多建筑是乾隆皇帝南巡游历回来之后仿建的。长春园外环的南部有如园和茜园;北部有转香帆、泽兰堂、宝相寺、法慧寺和狮子林。这些“园中园”的建造,几乎每一处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叙述。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景点图 

在长春园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不少是乾隆多次下江南游历时,将具有魅力的园林和景点绘图仿制。乾隆探访了许多著名的江南园林。他随时都带着工匠和艺术家,他们负责仿制乾隆皇帝喜爱的园林建筑,并计划在长春园内重新建造出来。事实上,乾隆经常要求园林的设计者,尽可能去仿制江南园林。最后,至少有五座完整的江南园林在长春园内仿建。  

 

坐落在长春园东南角的如园,就是依照南京瞻园的样式来建造的。此园有独特的假山和土石,比原来在瞻园的还要大。如园的胜景位于东边,里面的大池塘把北边的殿堂和南边的楼阁划分开来。在池塘的东边耸起一座七米高的人造山丘,在山脚下的两侧和台阶顶端有多座亭子,在台阶上有一个方向可以看到长春园,而另一面就看到南边墙外的郊野景色,在台阶下是数以百计不同颜色的珍贵牡丹。在池塘的西边有很多石造假山与洞穴,在这座假山的顶端建造了清瑶榭,面对着含碧楼。一座六角形凉亭的后面可见惟绿轩,清瑶榭的北面是七楹宽的延清亭,榭西是含翠轩。从这座殿堂的凉台上北望,可以看到600米外的湖泊和山丘,因此这座小庭园虽然孤立在大范围之内,却进一步善用了“借景”的技巧。  

 

长春园西洋楼观水法巴洛克石门长春园的北部是著名的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宫苑建筑群,占地约6.7万平方米,设计者是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人。这是中国的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和园林。它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包括六组西洋式建筑、三组喷泉和无数庭院小品。整个景区呈东西轴线布局,自东向西依次有线法墙、方河、线法山、远瀛观(中轴)、海晏堂、方外观、谐奇趣、养雀笼、蓄水楼、万花阵和大水法、观水法等喷泉。它的建筑、环境和式样采用了巴洛克式风格,而装饰细节上则有具有东方的神韵。

 

长春园 宫门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景区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大影壁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今存颐和园仁寿殿前的原长春园宫门铜麒麟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遗址考古3D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长春园宫门-3D效果图

 

长春园 含经堂

含经堂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四周山水花木环抱,是该园内最大的园林建筑风景群。主体部分南北长 300 米,东西宽 150 米,占地 45000 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三路轴线纵向并列,记有大小殿座近 30 座,建筑面积约 8000 平方米。含经堂始建于乾隆十年( 1745 年)是乾隆为归政后颐养天年而建。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御制题淳化轩诗》中自注中云……若纪元得至六十,则寿登八十五,彼时当归政居此……。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年)刊行的《钦定日下旧闻考长春园》卷中关于含经堂有这样的描述:“云容水态西北循山径入,建琉璃坊契三。其北为宫门五楹,南向。内为含经堂七楹,后为淳化轩,又后为蕴真斋。含经堂东为霞翥楼,为渊映斋。堂西为梵香楼,为涵光室。”嘉庆十九年( 1814 年)又在淳化轩添盖戏台等。

20014月至20039月,对含经堂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并对所有遗址的都采取了保护措施,还对澄波夕照、得胜概和假山石亭三处遗址作了基础复原。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含经堂遗址群的平面、立面结构和广场、牌楼及建筑的对称布局

含经堂和圆明园其他瑰丽的建筑一样,没能逃脱惨遭英法侵略者罪恶魔爪毁灭的厄运。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罪证遗迹(如大戏楼地井中出土的已经被烧焦碳化了的柏木板材和地井四壁与地面上遗留的大量黑色灰烬;看戏殿前与大戏楼之间以及渊映斋青砖地面,因遭火焚烧而大面积迸裂甚至呈红烧土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经堂遗址现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遗址考古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3D效果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含经堂 3D效果图

 

长春园 狮子林

位于长春园东湖北岸。本景西部丛芳榭等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游苏州后,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在其东仿照苏州同名景添建狮子林,先建8景,后续8景,共16景,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园景区。园内假山崎岖,建筑精巧玲珑,具有元代大画家倪瓒笔下的狮子林图及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意蕴。有楼堂亭轩十余座、百余间,尤以叠石著称,并特召苏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题咏“狮子林十六景”(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心阁、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窟、横碧轩、水门),匾诗刻石颇丰。

长春园罹劫后,本景已片瓦无存,湖石、石刻多已失散。1994年局部清整狮子林遗址临水基址和河道,发掘恢复虹桥及水关、水门三座石拱,并复位保护乾隆御笔匾、诗刻石32件。现“狮子林”三字石匾及乾隆“狮子林”诗刻石在水关拱石及南侧遗存。该景区内乾隆“虹桥”题名及诗刻石10件现已复位。狮子林景群北部与西洋楼交界处有一水门,水门拱石上刻有乾隆御题诗刻10幅,也已复位。另有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今存圆明园展览馆。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虹桥 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修复后的 狮子林 水关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狮子林 水关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修复后的 狮子林 水关 诗刻石

 

长春园 其它景点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海岳开襟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修复后的海岳开襟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思永斋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思永斋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玉玲珑馆遗址图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宝相寺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澹怀堂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修复中的澹怀堂北云容水态敞厅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法慧寺琉璃塔遗址 (当时唯一一座铜鎏金覆钟锦罐式的琉璃塔,也是圆明园最高的一座塔)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得全阁原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茜园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茜园遗址围墙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茜园遗址围墙现状

 

圆明园景点----()春园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中叶,虽然乾隆皇帝是它的始作俑者,绮春园的主要营建工作却是在嘉庆皇帝手里完成的。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不过,“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

 

绮春园(后同治年间改名万春园)位于圆明园和长春园以南,三园平面呈倒""字形。绮春园面积大约八百多亩,略小于长春园、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苑的北半部组成。绮春园的构成比较特别,它是由若干小园合并而成,分建于不同时期,因此全园并不像长春园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总体布局,大体说来,绮春园是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在地图的位置

  绮春园原是康熙帝十三皇子怡亲王允祥的赐园,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雍正初年,约康熙末年,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乾隆帝内弟)。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圆明园,定名绮春园,改悬匾额。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1774年设置管园总领。当时园内殿宇间有倾圮,仅做零星修缮,乾隆帝尚未在此园居。从1795年(乾隆六十年)起,进行大规模改建和增建。至1805年(嘉庆十年)共约建成十余处园林风景群,嘉庆帝题咏"绮春园三十景"1809年(嘉庆十四年)建成新宫门,至1814年(嘉庆十九年)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成为嘉庆帝长年园居的主要处所之一。

 

  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经过百十年不间断的营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皇家园林,三园“名虽三而实则一”,彼此之间都互有门径相通,在行政上,也划归管园大臣统一管理。

  

  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

 

  1821年(道光元年),对绮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进行改建增饰,专供皇太后、皇太妃园居之用。西路诸景仍属道光(1821-1850年在位)、咸丰(1851-1861年在位)二帝园居范围。嘉庆帝《绮春园记》云:此园"较圆明园仅十分之三,而别有结构自然之妙趣,虽荆关大笔引未能窥其津涯,而云林小景引亦颇有可观之道也"

 

  1860年该园毁于英法联军劫火时,曾幸存宫门区、庄严法界、惠济祠、湛清轩、绿满轩等少量建筑。同治年间择要重修时,本园改称万春园,并修复个别建筑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彻底毁于战乱中。至今唯存正觉寺十余间破旧屋宇。圆明园(17)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继福海工程之后,1986年全面整修了绮春园山形水系,并陆续修复绮春园新宫门及鉴碧亭、浩然亭、仙人承露台等景点。

 

绮春园 宫门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复建的绮春园宫门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复建的绮春园宫门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复建的绮春园宫门

 

绮春园 正觉寺

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但据说该寺曾一度为义和团占用。八国联军侵华时,驻在对面朗润园的德军收容所,毁坏了本寺一些门窗和佛像。民国初年,正觉寺被曾任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颜惠庆购作私人别墅,拆去佛像,改造装修,资遣喇嘛。后又转售清华大学为教职员工宿正觉寺的修缮舍。从70年代起,正觉寺为海淀机械制造厂(今北京长城锅炉厂)等占用。现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

圆明园管理处从2002年开始对正觉寺进行清理,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对正觉寺的修缮复建进行了设计,正觉寺一期修缮工程于当年年底开始进行,20039月底竣工。

正觉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该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由二名喇嘛住持。寺内设僧房八座22间,由正觉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

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文殊亭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个字。该亭又称殊像阁、文殊阁。据记载,文殊阁内奉有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台。最上楼有后楼七间,楼东西各三间顺山殿。最上楼供佛五尊,法身连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楼、三圣殿前各有东西配殿五间。周围的廊房为喇嘛住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前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前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三圣殿西配殿修缮前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山门修缮后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后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正觉寺三圣殿西配殿修缮后

 

绮春园 其它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敷春堂 单孔残桥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敷春堂 单孔残桥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敷春堂 单孔残桥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敷春堂 遗址鸟瞰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凤麟洲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展诗应律 遗址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迎晖殿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涵秋馆 重制墨玉石雕承露仙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绿荫轩遗址

 

圆明园景点----紫碧山房

 

    紫碧山房,又名“寒山”,位于圆明园西北角,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此处地势较高,又广叠山石,紫碧山房成为圆明园最高的地方。

 

  紫碧山房在雍正时期就已属于圆明园范围内。雍正时期,此处仅有一些小型建筑,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第二次南巡回来时,仿照苏州寒山意境扩建了紫碧山房。此次扩建仿苏州寒山西部、南挖湖,东部广叠山石。山石之上,点叠有亭台楼阁。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在地图的位置

    紫碧山房主体建筑为三进,正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紫碧山房”匾。正殿南临湖建有宫门码头三间,宫门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新建。正殿后为前殿,檐下悬挂乾隆御书“横云堂”匾。殿前有爬山回廊与前后殿相通。爬山廊西为山石洞口,洞口另一端与其他殿宇相通。前殿后有后殿五间,檐下悬挂乾隆御笔“乐在人和”匾,此殿为紫碧山房正殿。殿内悬挂雍正御书“紫碧山房”匾。殿内建有仙楼,东次间设有床供皇帝在此休息。 

  三进殿西挖掘一人工湖,湖中建坐北朝南二层三间楼一座,上层外檐悬挂乾隆御书“澄素楼”。桥东有曲桥与池岸相连,岸边还建有二柱牌楼一座。牌楼东即山洞口,穿过山洞可打横云堂。此意境与苏州寒山清晖楼很相似。

紫碧山房由于地势较高,再加之周边又无大型建筑及景群,紫碧山房一直是帝后登高欣赏圆明园全景的最佳地点。紫碧山房的建筑物也多以观景的亭台楼阁为主,如景晖楼、霁华楼、翼翠亭等,乾隆皇帝就曾多次到紫碧山房欣赏西山风景,并留有大量诗句。在紫碧山房东面还建有果园,乾隆皇帝曾多次下园种植水果,收获后不但有吃,还经常进呈给皇太后品尝。在果园偏东有座八方二十四柱高台,名曰“顺木天”,亭东西各架一座石平桥

紫碧山房由于位于全园的西北部,英法联军并没有到达这里,紫碧山房、顺木天大亭都幸免一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也曾多次在此游览,并进行过修补,1900年紫碧山房景区彻底毁于战乱。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紫碧山房 模型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遗址现状

 【圆明园】系列15 <wbr>长春园 <wbr>绮春园 <wbr>遗址现状

遗址现状 

 

(完) 注:资料主要来自互联网,整理后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