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蕊 :《街头文化》读后
(2011-03-02 11:37: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街头文化 |
报告内容:本书第三章(19世纪下半叶)、第四章(20世纪初)。
本书第三章——街民把注意力从空间转移到了空间上的民众,考察了各种社会集团——特别是下层民众——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前面同学已经讲到街头这一空间有两大主要功能:谋生和娱乐功能。相对应的,我也试着根据这两大功能对街民人群进行了大致的划分。首先是街头谋生功能所对应的人群,书中提到的有:小商小贩、工匠劳力、民间艺人、江湖游民。对小商小贩的描写中,作者讲到了各种买卖的独特叫卖方式、被外国旅客称为“街头厨房”的小吃摊点,以及成都特有的“水烟贩”和“烘笼”小贩。无数的街头小贩与固定的商店把街道连接起来,大大扩展了商业空间,使城市显得生机勃勃。工匠手艺人则把街头当作坊,现做现卖。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他们能以低廉的价格招揽顾客。另外,手艺人也通过自己娴熟的手艺打广告,所以街头常常会有各行业的技艺“表演”。民间艺人以街头为舞台进行各种表演,如:讲圣谕者、说评书和“唱书”艺人、“打道琴”的道士、杂耍和猴艺艺人、演木偶戏的师傅,等等。另外,算命先生、阴阳先生、卖膏药的江湖郎中、流浪的武师等江湖人士,也在街头努力地寻求着生存空间。
街头的娱乐功能所对应的人群有:善男信女、公共妇女、茶馆中的忙人闲人。把街头当作祭坛的善男信女,他们通常进行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仪式,不如说是集体的庆典和节日的狂欢。因此我将他们归为娱乐功能所对应的人群。在传统的成都,妇女特别是下层妇女在公共场所享受到了相当大的自由,传统的“妇道”对她们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节日庆典为妇女们参加公众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一些平时不怎么出门的“精英女性”也会积极参加。茶馆作为成都重要的公共场所,细化研究茶馆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在本章描写了茶馆中的人们。他们在茶馆里会友、交易、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作者还描述了茶馆中“吃讲茶”这一特殊现象,即当时市民间的冲突一般不到官方解决,而是先去茶馆调节。双方会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地方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当地有权的秘密社会首领作裁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茶馆看做一个“半民事法庭”。“吃讲茶”表明:在中国社会非官方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使官方的“司法权”在社会基层被分化。在本章中,作者做了一个可能性的推理分析:“可能正是因为民间娱乐在价值观上经常与正统思想相吻合,所以过去国家权力对它们的直接干预并不多”。[①]例如,讲圣谕、说评书多会涉及忠诚、孝顺等与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相符合的内容;连算命先生的祭台上都写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文字。综上所述,本章的主旨是:19是世纪下半叶的成都,普通民众比其他阶层更多地利用公共空间作为谋生和娱乐场所,并创造了表达地方传统的街头文化。
20世纪初,整个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深处内陆的成都也没有例外。推动成都城市变革有两股主要力量:一是始于19世纪维新变法的,由非官方领导的;一个是由清中央政府主持、地方政府积极倡导的”新政”。受西方影响的社会改良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民众的表现不满意,他们想重新构建公共空间
社会改良者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穿着到行为方式都进行了批驳;认为“俗不可耐的”、“不健康的”大众娱乐是造成公众“丑恶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猛烈抨击所谓的迷信思想,这固然反映了社会精英相信成功来自于劳动,而不是求神拜佛的信条,但他们忽视了对物质生活贫乏的民众来说,精神寄托是多么地重要。由于上述的种种不满,社会改良者、精英人士试图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娱乐活动来重塑地方社区,主要包括:举办博览会,建成劝业场、新式戏园和公园。除了优化公共场所以外,社会改良者还致力于精神生活方面的改善,如:地方戏改革、电影的引入。
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在人民生活中有所显现。此次社会改革在物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日益增多的进口商品,服装、鞋帽、照相机、留声机、钟表,还有汽车、自行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刺激了时尚的发展,作者特别提到了20世纪初女性的时尚装扮。人们在接受新时尚和娱乐方式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新的思想。这一时期,成都引进了自来水、电力和电话,这些基础建设得到了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和商业的扩大,成都的城市布局和人文景观也有了改变。新公园、剧院建立起来,旧城墙、城门却不断地被拆除了。可见,改造空间是一个边拆边建的过程,既为这座城带来了新气象,又摧毁了代表传统的古老格局。下层民众的传统空间或被破坏,或不断消失。电影等新娱乐的引入,使传统的木偶戏、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自来水的引入,使大量的挑水夫失去了生计。另外,针对下层民众使用公共空间的规章也越来越多。这些逐渐激起了下层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因为他们要生存、要吃饭,也要求有一定的娱乐活动。而社会精英则要巩固改革成果,加强对已改造公共空间的控制。至于他们如何控制,由下一位同学介绍。通过第四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初由国家发起、精英支持的“新政”活动中,城市面貌以及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读了这本书我有几点感想:
1、
2、
3、
最后,我有一点疑问:文中的社会改良者、精英到底是指哪些人?他们在城市改革中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作者在导言和导论中指出:“社会改良者”代表与下层民众相对应的精英阶层。[②] “精英”包括士绅、知识分子、商人、大中小地主以及地方有财富、有权力、有影响力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哪怕他们的财富、权力、影响或者教育很有限)。[③]在书中作者对“精英”概念的使用比较宽泛,不是对某些人或某阶层的精确概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