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萱:读王笛的《街头文化》

(2011-01-19 10:31:44)
标签:

杂谈

分类: 街头文化

记忆下里巴人的生活

  

王笛先生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一书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代表作。本书英文版是2003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经出版就在欧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评论》《中国政治学刊》《社会史》等学术杂志都给予积极评价。美国《中国政治学刊》评论说: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本书都将是研究中国城市文化的典范之作。美国《跨学科历史杂志》则给予更高的评价:本书纵论国家、精英、下层民众三者间在大众文化问题上的合作、斗争和反抗……作为一个受过中国和美国两种教育的历史学家,王笛熟练地运用大量的中文文献和口述史资料,与最新的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结合在一起。随着本书的出版,将大众文化在中国各地区以及中国内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成为可能。2005年《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本书的中文版于2006年问世,一经出版就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本书的研究视角、资料选用、叙事方式等与以往城市史研究著作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学者关注讨论的重点,许多学者认为本书为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史学”、“微观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这本书以街头文化作为中心,从下层民众的视角来观察成都近现代化社会变革的状态、过程,以及这种变化对民众日常生活的诸方面影响。对普通民众、社会改良者和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运用,改造大众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考察。表现了清末民初时期城市下层民众对公共空间的争夺,以及大众文化与地方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八章结论,其余二至七章围绕三个中心议题展开:第一,在传统成都,街头是民众活动的主要空间,在那里形成了民间传统和人们交往的社会网络。第二,在20世纪的改革热潮中,社会改良者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着旧的秩序,他们竭力推行各种变革,特别是改造街道以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但下层民众仍然基本处于传统的街头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当中,这充分体现了大众文化强有力的持续性。第三,社会改良实际上对民众公共空间的使用强加了许多限制,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谋生和闲暇的方式,许多改革是带有强制性的,这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便不足为奇了。作者在第二、三章中,描述了成都的街头景象和其中形形色色的街民的生活。在后面的两部分当中分别探讨了下层民众与社会改良以及地方政治的关系。

这本书的题目乍看之下就引起一连串的疑问:“街头文化”是指什么?“公共空间”又指什么?成都会有什么样的街头文化?为什么是1870-1930,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只看题目就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颇想探究一番作者在书中写了什么。我就是带着这些疑问读这本书的,不但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而且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我就我读书的感受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1.     为什么是街头文化、公共空间与下层民众?

这一问题涉及到作者写这本书的视角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大家关注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上文对本书内容的介绍可以知道,街头文化、公共空间与下层民众是本书的关键词和着眼点。“街头文化”一词在本书中并非指代大家所熟知的欧美街头文化,它的英文为“street culture”,它所指的就是城市大众创造的文化,描述的是大众的生活。“公共空间”在这里就是指“街头”,是城市的街道、市场等人们居住、出行、娱乐、休闲的公共环境,我认为用“市井”更容易理解。作者写这本书关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描绘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鸡零狗碎的日常,这大不同与以往描绘帝王将相、社会精英的历史眼光。一个城市的构成和运转,是由官僚和精英组成的政治力量统治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运转更多地依赖于生活于其中的下层民众的创造。一直以来,都是精英掌握着政治、文化特权,他们用他们的话语和视角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历史,以至于我们无法听到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声音, 好像他们没有思想或他们的思想无足轻重。而有关下层民众的文化或历史也基本上是由精英记录和表述的,并以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来评判的。因此,王笛先生能够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以下层民众视角来“仰视”成都社会变革及其对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之影响的全景,是难能可贵的。

既然作者要写下层民众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区域和活动空间——街头。街头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负担着城市的交通,还是日常生活、经济行为的载体,给城市生活提供了各种需求,成为邻里或社区最基本的单位,也代表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作者只有从街头观察和研究开始,才能够真正了解生活于社会低层的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能够直观的了解他们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思想。例如,成都最具特色的“茶馆文化”,就是街头文化的典型,有一句当地的谚语说‘一市居民半茶客’,茶馆可以看作是微型的社会,在这里存在着阶级差异:茶客从喝茶、聊天、消磨时间的富人到买不起茶只能喝“加班茶”的穷人,这里存在着各种冲突:茶客之间的冲突、商贩之间的冲突、茶客与商贩的冲突等等。茶馆,就如同西方的咖啡馆一样,对茶馆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角色的研究,有助于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理解。王笛就是以城市街头为切入点,来观察和研究市民群众的生活,从而研究街头文化的社会及政治功能的。

作者在书中真实的描绘了各种身份的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社会改良和革命的不同反映,小商小贩、工匠苦力、街头卖艺的人甚至江湖骗子都是“街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他们的研究作者发现,他们对于社会精英阶层领带的社会改良的态度主要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利益,对他们有益的他们支持和施行,有损他们利益的他们抗争甚至破坏,下层民众也往往通过日常反抗来表达他们的政治声音。由此可以看出精英阶层和市民阶层的对抗性一面,精英阶层希望创造一个有一定道德准则和生活标准的城市社会,但是下层百姓更多的关注的只是个人的生存危机而不是整个城市。

2.     为什么选择成都?

首先,我认为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王笛教授是成都市人,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由此可见,成都是王笛先生的故乡,是他成长和生活的地方,他对成都并不陌生,因此,他对成都的了解和感悟比其他城市更为深刻,也更加真实,也更容易进行考察和研究。

其次,成都本身的特殊性。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二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元、明、清为四川省治所,民国初年,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从历史上看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都地处西南腹地,相比东南沿海城市,成都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较少,而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中,它的变化和发展有着与沿海城市不同的模式,但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研究学者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沿海地区,对内陆城市的研究很少,因此,作者认为成都是研究中国城市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理想对象。

3.     为什么将时间确定为1870——1930?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时期从全国范围来看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到国民党统一等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剧变,加上西方的入侵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生活也难免遭受其影响,城市发展逐步现代化,城市生活日益政治化。因此,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生活的研究,有利于从微观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变迁和发展,也更能展示在冲击和变动中发展的中国城市是如何走人现代化的。

作者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对过去城市现代化问题进行反思。作者对本书的时间限定,恰是中国大部分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开始时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眼光往往是焦距在近代改良、革命等那些显示“进步”的方方面面,但却并不关心一般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在社会的剧变中到底得到了多大的利益,也很少关心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是掉了什么。王笛教授就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从人民使用公共空间这一方面,来具体分析下层民众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实际上也力图说明,我们在文化上究竟得到了什么,同时又失掉了什么。

 

可以认为,中国社会市民文化兴起于宋朝,明清时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中国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市民文化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文化,流传于街头巷尾,往往没有文字可循,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或者以地方谚语、戏曲、民间文学等形式传播,并多以代代相承、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后世。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改良往往是由精英阶层领导的,他们并不认同这些粗鄙地下的市民文化,并且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方式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限制以及重塑城市形象。这一过程中传统市民文化逐步丧失,伴随城市的发展与扩展,古老的城市建筑往往被拆除,其中包括大量有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双双遭到破坏屡见不鲜。现代化过程中,数以千计的中国城市失掉其本身特色,被相同的城市格局和一幢幢现代化建筑取代,形成了千篇一律的中国现代都市,中国城市过去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各自的城市外观和特点,幸存无多或几乎不复存在了。相比之下,现代化程度更高的西方城市中,仍旧能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朴街巷和古老建筑,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在许多外国城市被和谐的诠释,而在中国除了为数不多的被保护的古城之外,大多数的城市已经无法从街头巷尾找寻它的历史和传统了。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反思。

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在面对变革和改造的时候,市民阶层并不是一味的被改造,他们也会对此进行抵抗和反击。同样,传统文化也有它的抗争性和适应性,在改造过程中,虽然许多传统文化丢失,但那些深入百姓生活的许多文化依然通过代代相袭的传统保留下来,幸而不至于完全丧失。如成都的茶馆文化,至今仍然是成都特色之一,喝茶也仍是许多成都人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