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
文/無 極
对于一般人的生命,我只想用两个字来总结,第一个字是“苦”,第二个字是“短”。
人的一生就算以80岁来算,7岁以前是懵懂期,本来是一个该玩就玩该闹就闹的快乐童年期,但无奈却要被家长送进学前班改造,还要培优,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绘画,后天又学跆拳道,小小年纪被折腾得目光黯淡少有笑容,一个字:苦!
7岁到22岁是中国人寒窗苦读的黄金时期,在家人的督促和社会潮流逼迫下,我们背起了书包也被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开始漫长的求学路。求学本来也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我们被雪一样的试卷所淹没,无数次的考试磨练出了我们的考试能力,却也磨灭了我们本应该具备的灵性和个性,于是求学变成了一份苦差事,而且苦不堪言!
22岁到40岁是一个人事业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压力集中时期,生活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面临着来自事业、结婚、孩子、父母、房子等多方面的压力,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是自己立足于社会,不得不加班加点拼命工作,绞尽脑汁拼命挣钱,其中所付出的体力和精力怎一个苦字了得!
40岁到60岁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收获期,但也是事业发展的平台期。40虽一般是人生的分水岭,自己一生的成就如何在这个年龄段就可以大致看出些端倪。当然,由于前三十年的能力既锻炼、经验积累和人脉积攒,这个时候的事业会比较顺利些,但是由于年龄优势的缺乏,在后生可畏的年代压力还是比较大,于是又只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这人生二十年的收获期,那种感觉又何尝不是苦。
60岁到80岁是一个人的退休养老期,如果前面几个年龄阶段不是过分虚度的话,这个时期来自外界的压力逐渐减少,但是来自自身内部的问题却毫不遮掩的暴露出来了,身体越来越差,各种年轻时积累下来的顽疾瞬间凸现出来,让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自己却又进入另一种苦的遭遇。这时才明白“40岁以前用命换钱,40岁以后用钱换命”的道理。悲哉!苦哉!
对于这样的生命状态,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
说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的经典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当年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因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最终都是要死的,但死的状态却不同,一种是死不瞑目,一种是死的从容,而决定两种不同死亡状态的内因只有一个——是否对自己的一生留有遗憾或者后悔。遗憾是因为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后悔是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而这就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
然而,人生的价值绝对不是叫我们来体验痛苦的,我们也不愿意仅仅安于苦短的生命现状,于是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命就成了我们生活的目的,而对于我们凡人而言,这应该算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了,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命,至于如何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命请看下一篇博文《至简生活,摆脱人生苦短的魔咒!》
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sina.com.cn/xietiancha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