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史为鉴——历数中国股市历史的重大事项(二)

(2010-06-02 17:26:32)
标签:

以史为鉴

中国股市

历史

重大事项

股票

分类: 他山之石[转载]

 以史为鉴——历数中国股市历史的重大事项(二)

——不完善、不健全的证券公司

 

      古人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个人认为,作为投资人而言,不知道点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是不行的,只有认真学习中国股市发展历史,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何为股市和何为股票这两个基本问题,从而能在投资过程中对所面临的行情走势有所定位。因此为了方便自己和各位朋友了解中国股市发展历史,从而更透彻的了解股市,了解自己身处的投资环境,我将在博客中推出以史为鉴系列文章,此系列文章主要参考张志雄所写的《中国股市17——历数中国股市历史的重大事项》,此文记录了中国股市自开张以来一直到2006年的若干重大事件,非常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品味,但此文唯一的缺陷是其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只到2006年就嘎然而止,没有2007年到201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叙述,这个缺陷本人将在以史为鉴系列博文中尽量弥补,希望各位朋友认真品读,从而对自己的投资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定位和反思,如此便可在以史为鉴的前提下知兴衰了。

 

 以史为鉴——历数中国股市历史的重大事项(二)

——不完善、不健全的证券公司

 

      进入上交所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的记者,顾名思义,这是交易所办的一份报纸。中国的许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说”,悄悄地干完,等大家发现,“生米已煮成熟饭”。国家对待交易所的态度也一样,不准主流媒体播报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场化的,没有公开的信息,这个市场一定会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办报,向广大投资者进行市场推广。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报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会员单位1990年时仅有26家,其中以信托投资公司为主,占了14家,证券公司仅有6家,还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两天调研完5家信用社营业部的经历)。上海的证券公司主要有3家——万国证券公司、申银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申银证券背后的银行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海通证券公司属于交通银行体系,万国证券则是一家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万国和申银等证券公司原始资本的积累离不开对国库券的套利。当时,中国各地市场因投资者市场意识不同,国库券价格差异很大,把黑龙江的80多元国库券弄到上海,就能卖到100多元。但当时没有什么电子化交易,国库券全是实物券,面额最大的才10元,2,000多万元的国库券总得需要装十几个麻袋、十几个箱子,租一节火车皮,配上多名经济警察和G-U-N押运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个体投资者也在做同样的事,有个叫杨百万的人就是这样发家的。中国证券公司的经营水平一直不高,行为与一个散户或暴发户没有什么两样,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另外,当时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乃至违法获得先机来牟取暴利。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串门,看到了1988年国库券准备在一个星期以后上市的内部文件,赶紧以黑市价75元买进,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斩获。万国证券的行动引来了其他证券公司的跟风,最后皆大欢喜。
  
  很多年来,中国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个谜,原因是为了操纵股市、提高认购和配售新股中奖率等原因,个人或投资机构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证,然后开户,俗称为“拖拉机”,结果把中国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个月中,我很幸运地见到了几乎所有的上海股民(占了当时10万中国股民的绝大部分)。上交所为了无纸化交易,也为了消灭黑市,要求投资者本人必须来浦江饭店换取新的股票账户。交易所所有员工从下午到深夜12时加班加点工作,我的岗位是最后将账户递给客户。整整3个月,拿着小喇叭喊号的我看到了无数张脸,那是很真实的事情,不似后来,市场变得越来越玄虚了。

 

注:此文内容多半参考张志雄所写的《中国股市17年——历数中国股市历史的重大事项》,转载至此仅为方便自己和各位朋友学习,别无他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