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眼看股市】目前市场是“政策市”还是“心理市”?

(2010-04-27 09:36:40)
标签:

醉眼

政策市

心理市

房地产

预期

股票

分类: 醉眼看市[原创]

目前市场是“政策市”还是“心理市”?投资者该如何操作?

 

    大盘自上周一深度回调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起色,沪指多空双方在3000点附近坚持了为期一周的激烈搏击,但直至本周一也没有什么方向性的突破,这对我们投资者而言是非常不爽的一件事情。

 

    对于上周的回调行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由政策转严造成,我不否认这个观点,因为政策确实是转严了,房地产调控政策接二连三的出台,“二套房首付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限制异地和第三套房贷”等无疑是政策转严的直接表现,而股市上的应声大跌仿佛使得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意味越来越浓。

 

    那在这种“政策市”环境下投资者将如何操作呢?

 

    个人认为首先要了解政策效应传导到股市的渠道。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行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政策是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来进一步影响股市的,而政策对资金的引导又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短期内政策通过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而导致资金的非理性流入或流出,长期内政策则通过影响行业或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而导致资金的理性流入流出。

 

    从时间上而言目前股市对政策的反应无疑是一种短期反映,因此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由投资者消极心理预期导致的资金非理性流出造成的股市下跌,从跌幅上看甚至有种反映过度之嫌,因此目前的股市应该算“70%的心理市+30%的政策市”。

 

    为什么说是“70%的心理市+30%的政策市”?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没有出现整体过热现象,存在的只是局部过热,局部过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和地方投资等领域,近期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即是针对于此,但紧缩的政策仅仅是局部的且有针对性的,同时政策的意图不是为了打压房价而打压房价,是为了抑制过热房价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如果在目前政策出台后房地产行业的成交出现明显持续萎缩以至于影响到经济中长期平稳持续增长的话,政府将会对后期房地产政策有所灵活调整,对于是否会出台诸如房地产税、物业税试点等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则更有待观察。

 

    因此个人认为目前股市上的过度反应不是由于结构性紧缩政策效应产生的实质性结果,而是投资者对政策的过度反应和提前反应造成的。虽然说紧缩政策已成为事实,但因为有调控泡沫行业的紧缩政策存在就突然对经济增长失去信心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反而我们更应该从客观层面上来看,政策调控的趋严,只能使中长期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概率增大。

 

    目前股市过度反应的行情主要由以下消极心理预期造成:

 

    消极预期一、地产调控政策将减少其上下游行业如钢铁、白色家电、工程机械以及建筑建材等的相对收益出现同步走低。

 

    消极预期二、地产调控政策将影响民间对房地产投资热情,从而加大银行贷款坏账增加的预期,尤其是那些与地价波动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更是令市场担忧。

 

    之所以把上述两大情形称为预期,是因为它们暂时还没又变成事实,而其是否真正能成为事实还有待于对后市政策的观察,但由上述对国家政策出发点的论述来看,最终的结果应该会好于预期。

 

    因此目前的短期市场应该是“70%的心理市+30%的政策市”。

 

    在这种“心理市+政策市”的夹缝市场中我认为投资者的操作要把握好两点。

 

    第一,把握确定性行业的投资机会。确定性行业由于具有业绩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所以也就存在估值溢价,在这方面要关注国家城镇化战略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具有天然增长优势的优秀成长性公司,如大众消费品公司,自动化机械公司,部分农业类公司等行业性机会

 

    第二,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并踏准政策的步伐。政策主线依然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投资机会:

    把握受益国家政策支持的新能源、物联网、新材料、微电子等新兴战略产业带来的投资机会;

 

    把握新疆等区域经济振兴、节能环保等低碳经济、行业制度大变革的医药、教育、传媒等领域带来的投资机会;

 

    把握3G、三网融合等新领域所酝酿的投资机会;

 

    把握创业板、中小板中大量优秀的行业龙头公司的投资机会(短期内注意价值高估风险)。

 

 

注:此博文仅为个人的投资日志,不对任何人构成操作建议,据此思路入市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