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自六月底上映以来,票房接近五亿,引起粉丝与影评人之间骂战不断不断,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或许是不入流的,但从商业的角度看,它无疑是成功的。
之前我很反感这部电影,认为它炫富、物质、奢侈,虽然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总归是有些偏激,我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部物质为上的电影竟能引起那么多人的追捧,刚刚看了郭敬明接受凤凰网的一篇采访,好像有些理解了,成功不是偶然,总有它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去抨击一部影片的成功,而应该看到背后所反映的问题,纵观当下的电影市场,这样“三观不正”的电影比比皆是。
说它不好的人大多有仇富或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我也不例外。的确,说“长得好的人才有青春”的人是长得不好的,说“有钱的人才有青春”的人同样也是没钱的。很不巧,我属于这两者,所以跟很多人的青春比起来我的青春不算青春,所以看这些电影我找不到共鸣,所以这两部电影我都不齿,所以我抨击它们。事后反省,觉得自己还是太过于狭隘了,不能因为自己不是这种人就否定这种人存在的价值。
郭敬明在采访中说得好:“这个社会喜不喜欢贾樟柯,公众选不选择贾樟柯,这是民族的文化审美问题,它绝不是我一个人能够改变的。我郭敬明今天就算不拍电影,所有人都看贾樟柯了吗?”他是冷静理智的,所以他成功了。
观众的喜好决定了影院的排片,决定了电影的票房,更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更应该去追究的不是《小时代》的奢靡与炫富,而是年轻观众的欣赏水平为什么在这个层面,为什么艺术片没有市场。
而郭敬明对自己电影的受众有着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判断,他知道这一群人喜欢什么,接受什么,审美到了什么层面,“你不能要求十六七岁的小孩有三四十岁人的成熟心态”,所以《小时代》成功了。
《小时代2》的一再提档就是其商业价值的最佳体现,虽然我还是不会去看,但还是预祝它票房大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