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进行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第八个比赛日,在这几天的时间中,发生了太多太多高兴的、悲伤的、愤怒的、委屈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丁宁发球被罚事件。
2012年8月1日,丁宁在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负于队友李晓霞,无缘全满贯。在这场比赛中,发球多次被判违例而罚分,让22岁的丁宁场上落泪,几近崩溃。赛中丁宁多次质询裁判,均无疾而终。
赛后,许多乒乓球业内人士直言,意大利籍裁判的判罚毁掉了本应精彩绝伦的比赛。然而在比赛进行中,由于是中国选手的内战,并无教练坐于场内;加之丁宁无法用英语与主裁进行直接交流,面对可能左右战局的判罚,中国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与质询。

似乎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当某个项目成为中国选手的内战时,谁能斩获这块金牌就变得无关紧要。除了场上的运动员,其余的人多半成为了浑身轻松的看客。但丁宁的眼泪或许不仅为判罚而流——在场上无助哭泣的女孩儿,需要帮助和关注;一块闪耀的金牌,不仅为国家而战。
她表示不理解而向裁判申诉,裁判却亮出红牌再罚她一分,丁宁顿时泪流满面。仰望天空的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本届奥运会还有很多类似的不公事件:叶诗文被质疑服用禁药;孙杨与朴泰桓并列亚军,但五星红旗却在韩国国旗下面;于洋/王晓理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赛制的不合理却让运动员来埋单;丁宁发球被罚事件;由于裁判的失误,剥夺了吕小军再次刷新抓举世界纪录的机会;郭爽/宫金杰被德国申诉后被判犯规,金牌变成了银牌。
都说英国人绅士,但是看了这次奥运会,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绅士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傲慢!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公关能力还需加强。在国际赛场上,中国体育似乎沿袭了政治外交的习惯和体例——在某些时候,略显低调和宽容。但每分必争恰恰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正因我们尊重规则,正因我们践行奥林匹克精神,所以我们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放手。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国代表团频繁的申诉,或许不应受到国人如此之多的厌恶。
有人说这次奥运会,中国像甄嬛,总是忍辱负重但是地位却不容忽视,遭到各路羡慕嫉妒恨。美国是花枝招展的华妃,现在很得意,其实家室已经在衰落。英国则像皇后,表面上一副友爱无害的样子,其实最有城府。而韩国则是安陵容,为了自己可以出卖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