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孩子挑战 |
《孩子
惩罚,或者说权威的信念——“听我的话,否则你就……”——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替代。虽然孩子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低于我们,可他们缺乏经验,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需要我们引导。一个好的引导者应该鼓舞他的跟随者,激励他们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父母也一样。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当他们确定我们尊重他们,也尊重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他们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打孩子是对他们尊严的极大侮辱,而妈妈也没有尊重自己,事后尤其会感到内疚后悔。父母可以学习有效的方式去激励孩子,让他们自律;可以创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教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自由快乐地一起生活;营造出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生活中给孩子学习、训练的机会。这些行为要在不使用家长特权的前提下。因为一旦我们动用家长特权,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也就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我们在学习新的育儿方式时,发现自己因为暴怒而惩罚或者打骂孩子,这时我们需要对自己诚实,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不要自欺欺人地说惩罚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另外,我们也要承认,有时候孩子的目的真的是要被惩罚或打骂。这是因为他这样令人生气的行为背后,有一部分目的是要证明自己就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或者要体现和大人的“权力之争”,或者是要对先前的不公平进行伤害性的报复。当我们惩罚孩子时,我们的行为就符合孩子的错误目标,掉进了更深的陷阱。上述现象中,其实包含了一个事实:我们是人,是不完美的人。即使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很多吋候言行举止也和普通人一样。当自己犯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笑了之,然后继续向前,继续更好地充实自己,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而不必事后内疚不已,那是一个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我们会对下级的好行为进行奖赏,而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与合作,就像比尔去买面包,妈妈买别的东西,两人在合作。可是比尔却不认为他做的事情是对幸福家庭的一点贡献,他关注的是自己。比尔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想的是“买面包对我有什么好处”,而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这太不能让人接受了!由此可见,比尔的人生观很狹隘。他本应有的社会归属感的关注点,被“只有获得,才有价值”的错误价值观掩盖了。他认为自己做事情只有得到回报,自己才有社会归属感。
当我们用贿赂换取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我们是在表现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很气馁。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这一次可能父母给了赞美就够了,那下一次呢?有父母的赞美、认可就够了吗?还是需要另一个奖赏?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很快我们就穷尽了奖赏的方式。这时候如果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孩子很可能认为他的努力都白费了。当孩子发现“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进而拒绝合作和贡献时,家长就面临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孩子已经发展出“除非奖赏让我满意,否则我干吗要合作?如果没有特别回报,我才不贡献”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会让孩子的物质价值观急速增长,一直到没有任何奖赏能满足他的胃口。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孩子认为这个世界天然欠他的。如果得不到好处,他就会想着“给他们点颜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