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沣的博客
李沣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9
  • 关注人气:5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

(2018-06-23 08:54:14)
标签:

转载

分类: 史学讨论
刘先生大作。

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

刘师培

 

姒姓释

《郑语》叙祝融裔以己为姓,有昆吾、苏、顾、温、董。祝融祖高阳,是己姓兼出颛顼,与青阳、夷鼓之己姓不同,然均为辰巳之巳,非人己之己。

夏代以祖颛顼,夏为姒姓,姒姓不见《晋语》,疑亦巳姓异文。姒从声,古或作姒(汉刘夫人碑),巳、古通(《广雅》:“巳,似也。”《说文》:“巳,也。”又云:“,用也。从反巳。”)故姒、巳同文。《汉书·人表》颜注以昆吾为姒姓国,则祝融后裔之“己”古亦作“姒”。

窃疑昆吾、顾、温勤于辅夏,由于世系相同,巳、姒二姓由同而分,犹陈、田古通,复分为陈耳。

观“巳”为少昊之姓,昧为少昊裔子,生允格、台骀,而台骀之后复有姒国,则允、姒二字亦均“巳”字殊文。以彼例此,其证益昭。

[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为夏裔,[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亦姒字异文,犹尧为刘姓,其后封黎也。[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即今本《说文》“”字,唐本《说文》正作“[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此其确证。后人不见从木从巳之“[转载]刘师培:姒姓释、偃姓即嬴姓说、释釐姓”,乃以枸杞之“杞”况其音,而颛顼后裔之巳姓亦有以字之音相况者,误矣。

 

偃姓即嬴姓说

《汉书·地理志》以皋陶后为偃姓,曹大家《列女传注》以伯益为皋陶子(《潜夫论·志氏姓篇》同),而《史记·秦本纪》则言舜以嬴姓赐伯翳,伯翳即益,盖偃即嬴也。

考《说文》以“嬴”为少皞姓,《史记·秦本纪》《索隐》又谓秦、赵宜主少昊(《史记》言秦祖颛顼,系以女修母系之故,惟不言益嗣皋陶,则史公之疏)则舜以嬴姓赐益,亦以少皞旧姓赐之耳。皋陶为益父,故姓与益同。嬴姓转偃,犹舜妹女罃作女匽;《左传》败邾于偃,《公羊》作缨也。

《潜夫论·志氏姓篇》谓秦、赵皆嬴姓,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下文所举偃姓又列六国),《系本》又以六、蓼为偃姓(《史记·陈杞世家》《索隐》引),则嬴、偃同字明矣(《周语》言黄帝之后十二姓有依姓,依、隐、偃古通,疑即偃姓)。

又《周书·作雒解》云:“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朱右曾云:“徐,盈姓国。奄,熊姓国。熊盈为徐奄之同姓国”,其说近是。惟考释则非。盈、嬴古通,如蔿贾字伯嬴,《吕氏春秋》作“伯盈”,是徐、奄均嬴姓,见于《世本》(《左传·昭元年》《正义》引)。熊者,盈字之转音也。如《左传》“夫人嬴氏”,《公》、《谷》作“熊”,是则熊、盈均与嬴同。《作雒解》所言“熊盈族十有七国”,即《世本》《潜夫论》所载嬴姓诸国也(如钟离之属是)。嬴与熊、盈互通,与嬴、偃互通同例。

抑又考之,徐为嬴姓,而徐有偃王,偃亦嬴姓之嬴,以嬴姓而号偃王,犹吕尚之称姜公也(见《佚周书序》,旧误作美公),此亦偃、嬴互用之证。裴骃《史记集解》不察其旨,以为偃王之号由于有筋而无骨,误矣。

 

释釐姓(上)

《国语·晋语》称黄帝之后一曰僖姓,案古“僖”字皆作“釐”(如《左传》周僖王、鲁僖公,《史记》作“釐”是)“釐”与“来”同(如《诗》“贻我来牟”,《汉书·刘向传》作“釐”;《史记·陈杞世家》“郁釐”,谯周云名“鬱来”是)。

“貍”音近“来”(《史记·封禅书》云“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仪礼注》同。“不来”合音为“貍”,此“貍”音近“来”之证),则釐姓即貍姓。《周语》云“其丹朱之神乎”,又云“使太宰以祝史帅貍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韦云:“貍姓,丹朱之后也。”盖尧亦黄帝裔孙,其后姓貍,故《晋语》以釐姓祖黄帝。

又《左传·昭二十九年》云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刘累之后为士会,《文十三年传》亦曰士会归晋,处秦者为刘氏。而汉代眭弘、班彪、班固、贾逵诸人均以汉为尧后,是尧后又有刘姓,实则刘与貍同(如《庄子·天地篇》“执留之狗”,一本作“貍”。汉“貙刘之祭”,即“貙貍之祭”是也),刘、貍二字一声之转,犹《诗》“留离之子”,“留离”为双声之名也。虽貍出丹朱,刘出监明(《尚书中候》曰:“监明之子封于刘”),然均系帝尧之后,古字本同,均“釐”字转音。

厥后字有异文,始析“貍”、“刘”为二姓(《潜夫论》尧后有刘氏、摞氏,摞即貍之误,盖亦据后世所分,以刘、貍为二姓),非二姓析自古初也。

又《吕氏春秋·慎大览》云:“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御览》作“犂”,其文虽与《乐记》殊,然黎、犂二字均与釐同,亦貍、刘一音之转,盖亦尧裔所居之地封之也。或祝、黎均为尧后所封,《乐记》举祝,《吕书》举黎,非《吕书》之误也。

 

释釐姓(下)

《国语·鲁语》以防风氏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漆”作“釐”,《索隐》曰:“釐音僖。”王氏《经义述闻》谓“漆”当为“来”,“来”与“釐”通,故《史记》作“釐”,其说甚允。

惟釐姓有二:一为尧后,即《国语》之僖,凡貍姓、刘姓,其转音也。一则散处南陲凡九黎、三苗、放风,均同族也。《国语·楚语》言“少皞之衰,九黎乱德”,韦云:“九黎,黎氏九人。”又言“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韦云:“三苗,九黎之后也。高辛氏衰,三苗为乱,行其凶德,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尚书·吕刑》言“蚩尤惟始作乱”,又言“苗民弗用灵”,又言“遏绝苗民,无使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释文》引马注以蚩尤为九黎君名,在少昊之末(此与《史记》之蚩尤别),郑注亦以苗民为九黎之君,三生凶恶,则黎即有苗,釐、黎古通,则黎氏又即釐氏矣。

《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以苗民出颛顼,虽与汉儒三苗祖炎帝之说殊,然足证驩兜、三苗均为釐姓。釐字即黎,凡《虞书》所言“黎献”、“黎民”,均以氏名族,防风亦同。

又《左传·昭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姓纂》引《风俗通》以为九黎后,则东南之夷恒为黎裔。春秋莱国,亦东夷国名,来、釐古通,或亦黎族,此尧姓外之黎姓也,惟出于炎帝,抑係黄帝裔孙颛顼之后,与《国语》僖姓为一,则不可考矣。

选录自《左盦集》卷五,载《刘申叔遗书》(全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52-1253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