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习了一些有关音韵学的知识,发现很多学者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切韵》的音系性质各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洛阳音系说”,一种是“综合音系说”。
1949年陈寅恪先生在《从史实论切韵》中提出:
“….《切韵》所悬之标准音,乃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旧音之系统,而非杨隋开皇仁寿之世长安都城行用之方言也。”
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绍荣芬先生,在《切韵研究》中说:
“《切韵》音系是一个综合古今南北的音系,还是一个大致以一个方言为基础的活音系?在我们看来,《切韵》音系大体上是一个活方言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一些别的方音的特点。具体地说,它的基础应该是洛阳音系,它所吸收的方音特点是金陵话的特点。”
周祖谟先生在《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则认为《切韵》没有单一的方言基础,是一个综合了南北牙音的读书系统。
黄淬伯先生在《切韵内部证据论的影响》一文中主张:
“《切韵》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语音记录,更不是所谓‘长安方音’,而是具有综合性的作品。它所包含的音系可以看做中古时期南北方言音系的全面综合。”
王力先生在其《汉语史稿》中说: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般韵书。它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系统上得到解释。
中古汉语的语音,以《切韵》系统为标准。《切韵》的系统并不代表当时(隋代)的首都长安的实际语音,它只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
而林焘主编的《中国语音学史》则折中了各家主张,认为:
“《切韵》音系是一个以老派读书音为主。同时综合了部分古音音类的混合体。《切韵》音系的主体是以洛阳旧音为基础的老派读书音。…《切韵》音系仍然是一个内部相当一致和严密的系统。”
学术争论在所难免,但是却使我认为应该了解一点洛阳方言。说道洛阳方言人们引证最多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的:“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那么洛阳方言今天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的都城,现在那里的人们都在说着什么样的方言呢?我去过洛阳,当时仅是在几个旅游点转了转,对洛阳方言没有注意,因为自以为河南方言听得太多了。
有学者在《浅析洛阳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中说道:“ 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洛阳市区的廛河、老城、洛龙区,以及下辖的一市八县(除洛宁外)都以洛阳方言为交流工具,洛阳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接近。”声母有23个,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韵母45个,相对其他方言,韵类整齐,阳声韵与阴声韵保持完好。
我觉得洛阳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广泛。如“单位”说成“单味儿”。其次就是洛阳方言中合音现象太多,典型的如“不要”说成“抱”、“嫑”,“一个”说成“耶”,“郭家庄”说成“瓜庄儿”,“里头”说成“留”,“门里头”就成了“门儿留”,“底下”就成了“嗲”,“知道”成了“这”,“前晌”听得像“枪”。让外地人觉得有点秃噜噜地,口齿不清。
还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如基本上保持了尖团音的区别。这一点比山西临县保存的更完整,临县的合口呼已经基本上颚化了,而洛阳合口呼也保持了。
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声母的辖字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大,“在普通话声母中,zh ch sh 使用的频率要比z c s 的使用频率高得多。从统计情况看,zh ch sh 拼出的常用次常用字有583个,而z c s 拼出的只有258个。但是洛阳方言中z c s 与zh ch sh 的使用情况正好与普通话相反。普通话中绝大多数zh ch sh 声母的字,在洛阳方言中大都读为z c s 声母,只有小部部分的字读为声母zh ch sh 如“政治”、“知识”、“吃穿”等。如下图:
|
|
今开口
|
今合口
|
庄
|
|
Z
渣斩争 c
抄愁衬 s
沙生事
|
Zh助状
ch锄揣床 sh 帅栓双
|
知
|
二等
|
Z
罩剳宅 c 茶撐拆
|
Zh撞桌浊
ch戳
|
三等
|
Zh赵展阵
ch绸畅程
|
Zh猪坠中
ch厨椽虫
|
章
|
止摄
|
Z
支指志 c
眵齿翅
s诗时事
|
Zh锥
ch吹炊垂
sh水
|
其他
|
Zh遮周蒸
ch臭趁城 sh世闪绳
|
Zh
猪专终 ch船春充
sh书顺熟
|
临县方言开口呼与洛阳完全一致,而合口呼则全部读为z、c、s,所以临县方言中的zh、、ch、sh声母的字就更少了。
还有就是洛阳方言里,当d、t、n、l、z、c、s、zh、ch、sh、r与u相拼中,洛阳方言中的伊川、嵩县、汝阳、栾川(合峪);宜阳(白阳)多读u为ou,孟津、偃师个别读u为ou,l与u拼时,洛宁也读u为ou。(其中,市内读u,南郊王屯读ou。)如:
du ——dou
①督②毒独③堵赌④杜度;
tu ——tou
①秃突②途徒涂③土吐④兔菟;
nu ——nou
②奴③努④怒;
lu ——lou
①撸②卢颅庐③鲁卤虏④路露;
zu ——zou
①租②足卒族③组诅祖;
cu ——cou
①粗④醋促簇;
su ——sou
①苏酥②俗④素诉速簌宿;
zhu ——zhou
①竹烛③嘱④祝助筑;
chu ——chou
①初②锄③础④畜;
shu ——shou
①叔梳②熟赎③属数;
ru ——rou
③辱④褥。
而临县方言只有l、n、z、c、s这些声母读ou。
另外洛阳果摄开合口分明,“哥”ge不等于“戈”guo,“何”he不等于“和”huo。临县方言中古果摄的开合口也很分明,但是开口与宕摄开口和流了,“哥哥”说成“刚刚”;合口与遇摄合流读u了,“戈壁”音“孤壁”。
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自以为山西方言里一些比较独特的词汇,竟然在洛阳方言中出现了。下面摘录一些网上的帖子,由于不是专业人士的东西,很不标准,但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
洛阳部分方言词汇:
蹲下——估堆(还有的写作:古句、古壮、股蹲、咕嘟。山西多为圪蹴,也有说成圪蹲。);
头——地脑、滴脑,光头——光低脑(太原得脑,有些地方说成得老、登脑、低脑);
光屁股——赤du子,光嘟儿(临县:赤多则);
相跟——厮跟;
门背后——门圪老;
傻瓜——憨子(离石音似嗨则,临县音歇则);
厉害——真恶;
捉弄——毛捣、日弄、日捣;
扛或举——恼(音),如:有人恼着尿素布袋。
骂——觉,日觉(临县写成啳jue、日啳);
下毛毛雨——圪儿星(临县:圪星地来哩)。
完蛋——去求;
口水——憨水;
古怪——个寥(临县写成圪料);
挑拣——沙(音,去声);
吃炒面——唵炒面;
驼背——背锅儿;
毛巾——羊肚子手巾;
洋火(火柴)——取地(临县:取灯,离石:切得儿。);
馒头——馍;
泔水——恶水;
乌鸦——黑老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