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洪连《探幽纪王崮》的题解
刘洪连,我的山东老乡,我的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的战友,我的军政大学(现国防大学的前身)的同学,我的新浪网友。
纪王崮,以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东方大国纪国诸侯命名之崮;纪王崮,沂蒙72崮的第一崮,可见其崮为沂蒙山区的最大、最险、最奇之崮。
探幽,纪王崮是个历史的传说,但2012年初在纪王崮顶发现了一春秋大墓,证明该说名不虚传。纪王崮,有着悠远和神奇的历史故事等待后人探索。
崮顶春秋墓主是谁?原山东考古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断定是莒国国君,因此网上也疯传要改纪王崮之名。为此我发表了《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讨论》和《再讨论》,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证明,纪王崮之说有据。今年九月,趁回寿光老家参加《仓颉•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到临沂会见老乡、战友、同学、网友刘洪连,与他及临沂地区的史学工作者、军分区的有关领导一起交谈沂蒙的丰厚历史文化,参观了一些著名文化景点,刘洪连和沂水武装部王副部长、军分区周干事还陪我攀登上了纪王崮顶,观看了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春秋大墓,在此向他们诸位表示深深谢意。在参观大墓时我问解说员大墓墓主是谁?解说员说现在还没有结论,我想没有结论就是结论。因忙于其它事情,此行还没有写下文字,现把刘洪连《探幽纪王崮》发表在我的博客里,并附上有关照片,作为对此行的交待和对战友、同学的感谢。
探幽纪王崮
刘洪连
纪王崮,这个四周悬崖如削、林木茂密之崮,在我的脑海一直呈现着神秘色彩。我常常想,历史上“大去其国”的纪侯,为什么会率众来到这个偏僻荒凉的山崮呢?
正巧,北京的战友李沣要来考察纪王崮,这使我分外高兴。李沣和我都在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工作过,但当时并不相识。后来我们一起在军政大学学习哲学,他是我的班长。李沣曾任北京军区后勤干部训练大队教授,寿光人,是北师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对古代史颇有研究,曾出版《探寻寿光古国》等专著。他对纪王崮乃至沂蒙地区的历史非常关注,纪王崮上的春秋古墓挖掘后,他所写的考证文章曾发表于《沂蒙史志》。这次他的到来,也激起了我探寻纪王崮的浓厚兴趣。
9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我们乘车来到沂水县纪王崮景区,同我们一起来的还有李沣的夫人李大姐、军分区的周干事和县人武部的王副部长。下车后,我们沿上崮的道路徐行。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微起,路旁桔红的柿子挂满枝头。远远望去,长方形的纪王崮清晰可见,青褐色的峭壁将崮顶与山坡的绿色分割开来,更显出纪王崮的雄浑与险峻。
因登崮之路甚陡,我们决定乘坐索道。在空中俯视山坡,见刺槐、橡树及荆条之类灌木郁郁葱葱,但也显出秋天特有的斑驳神韵。而在欣赏纪王崮风光的同时,又想到纪侯当年率众登崮及建造王城的艰难。下索道后,我们在东侧沿栈道向南攀登,栈道的左面是密林沟豁,其右面紧贴悬崖峭壁,时而可见与峭壁相接的古城墙。虽已是中秋,我们在攀登中仍然汗湿衣衫。登上崮顶,立于南端的瞭望台,遥望南天,见群崮耸立,烟雨苍茫,更加衬托出王城的雄伟。转而向北,入朝阳门,便进入纪侯当年建造的王城之中。
我们沿城中之路北行,见一块展板写道:“公元前690年,纪王路经此地发现海拔577﹒2米高的崮顶之上,既有可耕之田,又有可饮之水,且丛林密布,易守难攻,便在此建立第二个王城—‘纪王城’,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从此,此崮被称为‘纪王崮’。” 接着,我们来到著名的春秋古墓大厅,其北部为车马坑,南部为墓室。墓室出土的器物,既有象征权力地位的物品,也有用于军事的器物及乐器,还有陪嫁物品及女性化妆用品等。李教授得知目前墓主人的身份尚未确定时,便对在场人员讲述了2700多年前纪侯“大去其国”的悲壮故事。
在周朝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即在周夷王继位第三年,当着众诸侯的面,将齐哀公扔到鼎中活活煮死。对此,《史记》亦有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这就是说,周王烹齐哀公之事,与纪侯说了坏话有关。事实究竟如何,这里暂且不论。但在周夷王时,纪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的确亲近,而齐国与周王室矛盾则比较尖锐。齐哀公被烹后,齐、纪两国矛盾愈深。齐国对纪国的征伐,不仅想占其领土,而且要将其臣民驱逐出境。公元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三邑。名曰“迁”,其实是把“三邑”之民赶走而侵占其地。“三邑”之民,以数万计,从此沦落为难民。纪侯是位贤人义士,虽有兄弟之国莱国和莒国、婚姻之国鲁国,但都不去投靠,他怕把战火引向对方。而纪侯又不能去太远的地方,因为他有牵挂。纪酅离齐国都城临淄不到10里,那里有其弟和供奉的社稷宗庙,而其夫人伯姬又刚刚去世。如把伯姬葬在纪国,将遭“封其墓 ,毁其庙”的国难。如葬在纪酅,纪侯必须以投降者的身份进入齐国。为维护尊严,纪侯断然“大去其国”。而就在纪侯率众大迁徙之后,齐国马上安葬了纪伯姬。关于安葬地点,李教授认为应在纪侯之弟守候的纪酅。鉴于纪侯未能亲自安葬夫人伯姬,这是他终生的遗憾。因此,如纪王崮之墓最终断定没有尸骨的话,那就很可能是伯姬的衣冠冢。
我深为李教授的精辟论证所折服,由于过去我对纪国的历史知之不多,对纪王崮也了解甚少。记得《沂水县志》曾记载;“纪王崮,颠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候去国居此。”长期以来,我一直对纪侯率众背井离乡感到困惑,而今当我漫步历经沧桑的纪王崮,面对秀丽的沂蒙大地,不禁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首历史,随着纪国臣民告别故土,远走他乡,一代东方大国在东夷销声匿迹,其国民则散居于我国南方各地。国去山河在,江山留胜迹。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纪王崮仍巍然屹立。它不仅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而且向世人述说着纪王凄清悲壮的故事。我环顾四周,见当年雄伟的王城只留下断壁残垣,那王妃的“脂粉泉”业已香消玉殒,但透过“擂鼓台”和遗留的旗杆坐窝,透过身披盔甲的马战表演,又依稀看到了纪侯当年在崮顶的威严和雄风。岁月可以流逝,社会可以变迁,但道义则能长留人间。正义、尊严、人格,是超脱于物质之上的崇高追求。为了实现理想和道义,人们可以作出超乎寻常的决断,可以忍受饥寒交迫,可以战胜艰难险阻,可以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天下第一崮,悠悠纪王城,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不尽的思考。穿越崮顶历史风云,我似乎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巍巍纪王崮


谢谢周干事和司机同志

与王副部长、刘洪连合影


沂水纪王崮顶的春秋大墓


春秋大墓



出土铜器上的金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