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标签:
旅游土楼福建 |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在福建西南部的深山老林里,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大量用土、木、石构成的园形或方形楼群,成为我国最为独特、壮观、精致的民居建筑样式。这类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具说永定是土楼的发源地,永定土楼以园形和方形为主,现有园形土楼360余座,方形土楼4000余座。园形楼群尤为壮观,传说在六十年代,形状独特的园形土楼,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困扰中情局多年的难题才算解开。
福建土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呈现在现代世人面前,那是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永定县三群两楼,占了整整一半。南靖县和华安县占三群楼。
奎聚楼——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占地6000平米,三堂二落,前三后四。依山就势,外观酷似“猛虎下山”的虎头,威仪凛然。全楼布局依地势分为三级,高低有序,层次分明,显得高贵庄重。楼内廊檐层叠,檐牙高悬,鸱尾昂然,蔚为壮观。楼中的雕刻、彩塑、绘画、书法等艺术荟萃,生动传神。
土楼的命运
土楼,其主要用材是土,夯土。夯土的寿命决定了土楼的寿命不能与石质的金字塔、砖质的长城相比。具说现存最古的土楼有600年的历史,但最古的土楼恐怕不止600年,因地面不存在,需要考古学的证明。随着风吹雨打,一些土楼将老化、坍塌;而随着土楼旁洋楼的崛起,土楼的氛围也将被破坏。看看下面的图片,将知道土楼的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