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吉甫是古己(纪)国族人

(2010-09-20 20:15:20)

      金久皓先生对尹吉甫是湖北人\河北人\山西人\四川人的四种说法的根据,进行了述说.但根据文献,尤其是金文资料,我认为尹吉甫应是古代己(纪)国族的一位先人.此文是<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的一个章节.

兮仲与己

  兮仲是西周晚期的一个重要人物。现知的兮仲作的铜器有《兮仲钟》七件,即《集成》00065—00071;《兮仲簋》七件,即《集成》03808——03814。《兮仲钟》的铭文为:

   “兮钟作大□(林)钟,其用追孝于皇考已(纪)伯,用侃喜前文人,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兮仲作大林钟,大林钟是编钟,西周晚期流行的组合是八件为一套,每套编钟都是由宫、角、徵、羽四声组成。兮仲作此钟是用来追孝于皇考己(纪)伯。“追孝”,追念孝祭,《论语》有:“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皇考”,皇考与文考均是对亡父的尊称,但皇考着义于高尚伟大。永垂不朽。

“用侃喜前文人”,侃喜为祭祀祝祷,文人为文德之人。铭文说明,兮仲的父亲己伯是个文德高尚的人,兮仲是位孝子。从兮仲所作的这些铜器看,兮仲肯定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很讲究礼仪。《兮仲钟》属西周晚期器,那么兮仲就是西周晚期人,兮仲的父考应是西周中期前后的人。前面已分析了很多历史事件,西周中期的“己伯”、“己公”,均是己、其国族人。因此兮仲是己、其族人后裔无疑。与己其族有关的铜器,前面已列了《沈子它簋》、《虘钟》等,按王献唐先生的说法:“己侯钟最晚是春秋初年器,己侯簋可能早到西周中后期。还有许多关于纪国的铜器,如卫作己中鼎,■作己公鼎,大作己白鼎,沈子它簋,虘作己白钟,兮中作己白钟等等。”①因此,兮仲器无疑也是纪国器。

兮仲作的编钟应是两套八件,现缺一件。

   《兮仲簋》现知七件。西周时,按照列鼎制度,铜器鼎、簋等都是配套的,“西周初

——————————————————————————

①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76页。

期不但把鼎、簋等烹饪器和食器作为重要礼器,而且把记载自己功绩、君王赏赐以及册命之辞的铭文铸造在鼎、簋等礼器上,把这种礼器作为世袭权威和地位的凭证。”①西周初期的列鼎组合有三鼎二簋、五鼎三簋。西周中期有五鼎四簋,四鼎二簋。看来鼎和簋的数量之比,在不同时期,都有变化,没有固定。但有鼎就有簋,反之,有簋就有鼎。“西周中期以后,直到春秋、战国,贵族墓葬确实长期流行列鼎的制度。”②照此推论,既然《兮仲簋》有七件,肯定还有七件以上的鼎。鼎和簋加在一起是个很大的数字。由此可见,己伯、己伯家族,重礼重德,地位高贵。

   与此相关并值得讨论的另一问题是兮仲与兮甲的关系。兮仲铜器数量虽然很多,但铭文简单,未能透露更多的兮仲信息。但《兮甲盘》及《诗经》中透露的兮甲的信息就极其丰富,如果能证明兮甲和兮仲是一家人的话,无疑能给己国族的历史增添很多光彩。

  从名字上看,兮仲与兮甲应为一家。王国维先生曰:“兮甲者,人名也。甲者月之始,故其字曰伯吉父。吉者有始义,此兮伯父疑即诗小雅六月之吉甫。”③

陈梦家先生说:“此铭王称作器者为‘兮甲’,而作器者自称为‘兮白吉父’,甲是名而吉父是字”④尹盛平先生认为“兮是氏名,伯是排行,甲是私名,吉父是字。”⑤因此,兮伯、兮仲都是兮氏之人,属同一个族氏。兮甲,即兮伯,兮伯是老大,兮仲是老二,兮伯、兮仲是兄弟辈无疑,只不过他们血亲关系的远近无法判断。

兮伯、兮仲在西周晚期的政治舞台上都这么显赫,都是大贵族的气派,说出同一家族很有可能。《兮甲盘》宋朝出土,《缀遗》云此器“后入保定官库,今为陈寿卿编修所藏。”但吴式芬的《攈古录》云:“直隶清河道库藏器,山东潍县陈氏(陈介祺,也即陈寿卿)得之都市。”吴式芬的《攈古录》先于《缀遗》,清河道库藏器之说早于后入保定官库之说,此器两书都说为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因此,此器很可能出自山东。与《兮甲盘》相关的铜器还有两件,即《兮吉父簋》和《兮白吉父盨》,后者据《陕西通志·金石志》云:“道光戊戌(1838年)宝鸡县出土。”,宝鸡乃伯益后人西迁后的居地,前面已论述过,师雍父的“雍”字实为“潍”字,当时写作“淮”,“这个‘淮’字即是《汉书·地理志》中右扶凤武功的‘淮水’,它是渭水流域的一条水,在宝鸡县之东和武功县之西。”⑥(此器出自宝鸡,表明兮氏之人与师潍父有关,与潍淄地区有关。

  《国语》和《诗经》中有一个重人物,仲山甫。《国语·周语上》有《仲山父谏宣王立戏》和《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仲山父敢于直谏,一是表明了仲山父在王室具有很高的权威,二是表明了仲山父智慧英明,敢干坚持真理,如《诗》中所云“邦国若否,仲山父明之。” 《诗经·大雅·丞民》有:“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甫即父)。┅┅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仲山甫肩负重任,为了保佑周天子,生下一个仲

山甫。仲山甫的一个重要行动,就是城彼东方,到“殷八师”在东夷的战略要地齐构筑城防。歌颂仲山甫这首诗的作者,是尹吉甫。由此看出,尹吉甫与仲山甫关系密切,彼此非常

——————————————————————————————————

①②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08页。

④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6页。

⑤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⑥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载《古史考》第六卷,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了解,而且很有感情。

  仲山父又名樊仲山父,《国语》有“王立戏,樊仲山父谏曰”之语。有的经史学家说“樊”是仲山父的采邑,《通志·氏族三》:“樊氏:姬姓,周大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邑于樊,曰大侯,因邑命氏,其地名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38里,皮城是也,”照此说,樊是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樊又是仲山甫的采邑,因邑命氏,樊又是仲山甫的氏名。但《左传·定四年》云:分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这段引文证明,樊氏是殷民,不是姬姓周人;樊氏分给卫康叔,说明樊氏是卫地的殷民,既然是殷民就不会是姬姓。《国语·晋语四》云:“(晋文)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王饗礼。┅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阳人不服,公车围之,将残其民,仓葛呼曰:‘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樊仲(仲山甫)之守官焉。其非守官,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周天子赐给晋文公南阳一带的阳樊、温原、州、陉等八邑的田地。阳樊人不服,晋文公派军队包围了阳樊,要屠杀阳樊的百姓,阳樊人仑葛大呼道:阳樊这个地方,有夏商的后代和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制,有周王室的师旅和民众,有仲山甫这样的守官,既便仲山甫不在这里,这里面也是周人的父兄和甥舅。该文字清楚表明,阳樊这个地方,也就是康叔所封的卫地,也就是周初殷人昧司徒逘协助卫康叔接受的这片土地,尔后“殷八师”统帅伯懋父居此地,前面已有论述,这个地方与己其矣族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此,可以说仲山父,是殷遗民,是牧野、昧邦的老住户,是昧司徒、伯懋父的后代。

  文献中有说樊是氏者,也有说樊是姓者,但再追根溯源,樊乃己姓。《郑语》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韦昭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二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昆吾、苏、温,乃卫地,再往前说是昧(沫、牧、淇)地的老地主,樊、温、苏都是一家人,都是己姓之人。樊是氏还是姓?

  综上所述,樊仲山甫,是卫地的人,是昆吾己姓之后。《兮仲钟》的作器者兮仲,乃樊仲山甫(父),是己姓己伯的后人,也是尹吉甫(父)的兄弟。伯吉甫(父)、仲山甫(父)兄弟二人,都是宣王贤臣,宣王的左膀右右臂。据《国语》、《诗经》和青铜器铭文的记载,他们二人的主要事绩、功绩有:

 1、宣王五年,(兮甲)尹吉甫从王伐玁狁,诗曰:“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立了战功,受到王的赏赐。

  2、“王令甲,政司成周,四方積,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積、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井(刑)□(扑)伐。”用兵南淮夷之后,王命尹吉甫去南淮夷司理贡赋之事,征收布帛、粟米、力役和关市,并赋予尹吉甫对敢违抗命令者行征伐之权。

  3、尹吉甫是位诗人,作《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作《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4、仲山甫是宣王的一员重臣,“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曾奉王命“城彼东方”。在尹吉甫的诗中,仲山甫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有些艺术的夸张,如说仲山父“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但仲山父“谏宣王立戏”和“谏宣王料民”这两“谏”都不合宣王意,都是与王对着干,都遭到王的否定。这两“谏”肯定对仲山父的仕途有重大影响,说他“且明且哲,以保其身”,即懂“明者保身”,看来与事实不符。

  5、仲山甫推荐鲁侯孝为诸侯之长。宣王32年春,率兵讨伐鲁国,立鲁孝公,从而引发众诸侯与宣王的离心和疏远。宣王想从众诸侯中选立一能训导、引领众诸侯的首领,仲山甫推荐鲁孝侯,并讲明鲁孝侯能尊神敬老依法行政,宣王很满意,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于是就命鲁侯到祖庙受封。但仲山甫的这一政治行动,有违众诸侯之意,效果很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