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头游记
(2024-07-26 08:04:56)店头游记
甲辰年(2024)夏月六月初一日,桐城镇的古村落店头村重修“五龙庙”首届文化节。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不少的历史古迹,听说还有三天五场大戏助威,受魅力文化的吸引,我的心理直挠痒痒。积蓄了无数的情感,想去凑个热闹,也许还能见到哪些熟悉的人,哪些当年同甘共苦的同窗,以及哪些擦肩而过的人和事。处于好奇,怀抱期盼,驱使我骑上电动车,踏上了去店头村的路程。
久旱过后的小雨,虽没有解除旱情,但雨后的大地,空气新鲜,已经不是那样燥热,散发在鼻息间的土香味,还是让我感触到雨水的珍贵。一路上,大地干裂的土地,张开它的嘴,偶有几颗小草,低垂着脑袋,像是饥渴难耐。面对此景,我仰望天空,渴望走进雨中,去感受淋雨的快感,聆听那雨水的声音。即便是成为落汤鸡,也是一种久违了的享受。
在我的想象中,桐城镇店头村因有饭店而名,在古代是一个很繁忙村落。它是闻绛古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驿站(车马大店)。闻绛古道从七里店出发,经过官庄(今岭东村东南)—店头—宽峪—堡头—丰乐庄—薛店—苏店—绛州(新绛)—稷山(高凉)—龙门(河津)过黄河—韩城—长安(西安)。这条路线,都是在文明时间轨迹上刻画的印记。你不用刻意去了解哪些历史人文。在这段古道上,有等你去聆听说不完的故事。旧时人们乘蓄力车出行的少,徒步出行的多。即使出远门也有不少人无钱骑马而只好艰辛地徒步而行。就是有钱人家或官家,骑马,坐车(畜力车),都必须路过店头。南来北往的人几乎都是中途需要休息、吃饭、住店。处于峨眉岭脚下的店头村便是行人打尖歇脚的好地方。或食宿、或歇脚,行人多在此地要停留些许。
古道涅槃,可以设想,在盛夏的骄阳,随着炎热,一起抚摸金色的时光。那古道的一个个人,拖着沉甸甸的行李,挪动着沉重的脚步,一边盘算着明天的心事,一边风尘仆仆,以往向前,争取早点到达目的地。有钱人骑马,俊马搭上沉重的货物,在一路扬尘弥漫中疾速前行,大汗淋淋,烦躁了,驻足不行,不时传来烈马的嘶鸣声。到了该吃饭休息的时候,肚子咕咕作响,饥肠辘辘,盼望早闻茶香,填饱肚子。赶到店头歇脚就是不错的选择。这种情形,可以遐想,到了黄昏,一轮夕月,百鸟归巢,下落在繁茂的树头。人们忙碌了一天,见景思乡,酒足饭饱,卸马入圏,饮水加料。一切妥当,洗洗脚,唠会家常,美美的睡上一觉,那可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处在交通要道上的店头,你站在官道上,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淳朴民风和商埠遗址,似乎穿越四百年。在四百多年前,有一张姓人家,从遥远山西东南部潞州府出发,带着幽怨,带着离愁,背乡离井,颠沛流离,落脚店头。这张姓一家人到底是为了生计,还是避灾逃难?我是不知原由。不过,张家人的迁徙,所反映的都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现象。这户张家人可不简单,他们极具智慧,为了改善季风气候给这里带来的十年九旱,人们盼望解决吃饭问题,希望五谷丰登。雨水就显得特别珍贵。每逢干旱,人们就祈天求雨,跪拜龙王,渐渐形成风气。因祈雨所需,必求掌管雨水的龙王。为此,张姓人家就邀请风水先生选好地址,建起了“五龙庙”,以满足众士民祈雨的需求。同时,还先后建起了“观音娘娘庙”、“药王庙”、“白衣大士庙”、“魁星阁”、等各种庙宇。还在村东最高的土岭之上,建设了御敌作用的堡子。内设“烽火台”、“岗房”等预警设备,以保障村民的安全。他们给这里带来了人口增长,文化多元。使原来只有少量经商人员外,逐渐形成了中等村落。店头村从此,显得特别热闹,逐渐繁荣。
时过境迁,如今的店头村已风光不再了。古路易道,原闻绛古道已经改道,失去了原有的马队人流,逐渐萧条。现今,新开宽敞的泊油路,就在古道的西边,把店头村甩在了相隔数里的东边,形成反差。村里因为造了新房子,气派新颖,宽敞宜居。原来的旧房子大多不在了,只留得残破的庙宇、祠堂、戏台,现在都成了古迹。看见古迹,破败不堪,烛光不再,香火断了,显得有点凄凉,有点悲苍。目视此景,一声叹息,满面无奈,原因何在?难以解释。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是难以割舍的一种结局。惊喜也好,痛苦也罢,只要文化底蕴还在。权当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一种历练。或许,我们不该强求什么。失去了,错过了,一切都挽回不了。对于遗留下的老建筑,那可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物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店头村先人们留给后人挥之不去的念想。
尘世间,很多人不知这些庙宇敬的什么神,我无意教唆人们信神信鬼,只是希望人们了解这些庙宇的文化内涵。而今,所有的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目的是盼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个没错。但是,当孩子们对眼前古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一点不知时,对于家长来说,你该是怎样一脸莫然,你是否早已心碎了呢?
来到店头村口,耳边想起了震耳的鞭炮声。文化节给这里带来了人流和车流。村口拉起了警戒线,任何来往车辆必须按指定位置停放,不得进村。往前走,街道上摆满了“油糕”、“拉面”、“蒸包”、“烤串”等各种小吃的摊点,游人们可以尽享口福。
文化节重头戏的“五龙庙”焕然一新。乐善鸿仁们,组织化缘募捐,靠民间的力量,维护金身,设置神龛,完善壁画,挽回了遗失的美,重现了神灵之光。六月一日,锣鼓震庙,鞭炮齐鸣。村民们的激动与欢腾,是原汁原味的真情呈现。自然与人文交织,信徒接踵,前扶后拥。在金灿灿的龙王像前,龛设瓜果、祭品,巨大的香炉,烟云缭绕。香客们燃烧烛火,匍匐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心灵感应,虔诚祷拜。凡是心念,都是人心的本真。祈求龙王天庭述职,隐恶杨善,风调雨顺,速降甘霖。
黄昏,戏台前,人流涌动。临猗眉户剧团的开场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尤其是青衣主角闫慧芳的闪亮登场,唱念做打,唱腔委婉,丝丝入扣。人们踮足品味,如痴如醉。营造出热烈的演出氛围,为“五龙庙”的首届文化节起到了助兴作用。
临走,针对碎落了一地的芳华,万般感触,若有所思。借用三国演义的一段话:“滚滚长江东逝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去的已经去了,不该去的还会再来。
作者:孙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