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圆梦记
(2023-05-02 10:51:47)寻根圆梦记
往事如沙,坍塌无声。思念是风,不可虚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注定成为永恒。
乐清市孙家垟村,东临东海,西依蒼山,南邻南山,北靠白龙山脉。斯村山水形胜,环峦抱村,水清景美,十分宜居。白龙山拥抱村落,东泔河穿村而过,山水聚合,藏风得气。
孙家垟孙氏家族,脉络久远,丹青溢香。自清节公迁至,已近600年,现传二十四代,是孙家垟名副其实的大家族。
孙茂招是孙家垟孙氏辈分最高的长辈,文化不高,但有才而性缓,有智而气和,忠厚老实,安分守己。耿直无媚,简朴不奢,合族兄弟,对孙茂招十分尊敬,莫不推重。众推他为宗长,管理族务有成,家族团结和睦。2005年,他带领族人自愿捐款,拆除了破旧的老祠堂,花费数百万元,主持新建了《孙氏宗祠》。新祠堂在孙家垟村中,利用水文地形而建,采用合院、敞厅、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即有联系,又有分隔。开敞通透,华贵大气。规模最宏大,装饰最华丽。主门建筑:双狮捍门,羊尊开泰。五间开,前柱后门。悬山顶名五拱三。土字形房基,象征着尊长居中,祖宗至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门楣上挂有阳刻“孙氏大宗”四个大字,巍然高耸。门柱楹联写有:“祥开宋代诚意正心布德泽,派衍菰溪效祖继宗生光辉。”。砖砌护墙,檐翘见长,显得高贵庄重。门外对面:一带清流,佳木茏葱。凉亭画廊,水韵灵动。梓童嘻嘻,学子踏歌。小桥卧波,祠影生辉,是人们纳凉休闲,品茶下棋最好去处。祠堂的宏伟加上凉亭的点缀,着实生机勃勃,煜煜生辉。祠置先祖于正位,放大孝之圆方。不忘先祖,敬恭有礼,映雪精神激怀。祭祀不忘,常思祖恩,布孝道于天下。
2011年10月,全体孙氏家族的盛会,第一届“世界孙氏联谊大会”在厦门召开,这次大会主题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世界孙氏联谊总会成立大会。全国及海外有八千名孙氏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以孙吉龙为会长的常务会、理事会。孙家垟孙氏代表孙茂招、孙天友出席大会。在会议期间,分别进行了孙氏文化研究座谈、谱牒编撰交流,寻根问祖活动。孙茂招、孙天友分别与多人交流,详细查访,试图找到孙复公的后人以及家世。当时,山西孙氏代表队由孙文才会长带队,共七人与会。孙天友接触一个山西的孙姓代表,问及老祖孙复世系的一些情况,答者不解问意,敷衍应答,没有问出结果,只留了一个电话,错过了一次良机,无果而返。
意与日去,年与时驰。人子之行,德孝为本。先祖之养,恩泽莫忘。
寻根之路,虽然坎坷艰难,但功到自然成,机会不负有心人。一九九九年三月,乐清市孙家垟村孙茂招、孙天友、孙家澄等人在温州市参加孙昭公祭奠活动中,认识了山东孙氏宗亲联谊会的孙经福秘书长。交谈中孙天友向孙经福宗亲诉说了多年来孙家垟孙氏寻根之苦,至今寻根无果的残酷事实,希望能得到经福宗亲的帮助。经福宗亲多年来积极参加全国孙氏家族的联谊活动,也参加了《中华乐安孙氏通谱》的编撰工作,是该谱编委之一。他博闻见丰,接触谱牒多,是一位资深的孙氏文化研究者。孙家垟的孙天友向孙经福叙说了多年来寻根苦涩经历,想知道孙家垟孙氏的根在那里?想知道孙家垟孙氏的世系是怎样的?苍茫云海,我祖何在?夫已霜花染鬓,时不我待。为此,我烦躁,担心在入木之前,错过人生至重。满目诚恳,一脸期待,恳请指点迷津。孙经福看着孙天友怅然的眼神,不禁产生了怜惜之心。孙家澄是孙家垟少有的文化人,一贯以治学严谨著称。他说:“孙家垟清代乾隆年代孙氏族谱记载:迁祖清节公,系孙复字明复公、号泰山先生的云孙。自清节公始,现传二十三世。不知孙复公与清节公之间的世系链接,也不知孙复公先祖的世系情况,更不知道清节公在什么情况下迁移到此。”他接着说:“在之前的旧谱中,有些资料缺乏追索和求证,故多有错误,这些错误,虚拟一个世系,可悲的是只能哄着自己高兴,必然会误导后人。因此,坚持求真务实,修出一套客观存在的家族脉系,才是责任和担当。”
孙经福宗亲笑着说到:“要了解孙复公的世系,知道最多的莫过于山西省闻喜县的孙文才宗亲。他是孙复公的后裔,我去过他哪里,拜谒过孙复公的古祠堂。哪里有孙复公的世系图石刻,十分珍贵。在修谱方面,文才是全国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建树略多,很有名气。他是《乐安孙氏大成谱》的主编之一,也是《中华乐安孙氏通谱》的编委之一。参加过“天津、沧州、苏州等地举办的专家论证会。建议你们与他联系,我有他的联系电话。”孙经福的一席话,拨云见雾,茅塞顿开。
2019年5月,风和日丽,百花争艳。孙茂招、孙天友、孙家澄三人驱车1500多公里,带着期盼,来到尧舜故地,晋地平阳(临汾)、闻喜。在闻喜县见到了孙复后裔谱牒主编孙文才宗亲,文才宗亲热情接待了三人。待说明来意后,文才宗亲打开了话匣子,慢条析理,吞吐有序,详细介绍了孙复公家世脉络。学识盈溢,略感其诚。文才介绍说:孙复(998—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先生”后有人称其“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宜村)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武第四十九代孙,与胡瑗、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孙复幼年家贫,父亲有功早亡,学习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四次进入汴京,参加科举全都落第,未能任官。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安贫乐道,不求权要资助,不以生计为意,聚书满室,教导弟子儒道思想,乐此不疲。培养的贤良之士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人,皆一时精英,大有作为,人称“泰山先生”。
闻喜岭东村的《孙氏祠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八年的孙复公古祠堂,现保存完好,属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有清代闻喜《岭东孙氏家谱》、临汾《东宜村孙氏家谱》存世。怀着敬仰、急切的心情,我们一起拜谒了复公老祖的祠堂。《孙氏祠堂》:祠前临大道,布局有道。座北朝南,青龙蜿蜒。瑞兽攀沿,朱雀翱翔。石阶仰上,欧体门匾,双狮捍门,两貚巡边,门开三道,属四合院。正堂立柱,四根青石。正庭内置复祖开派,裔孙大宋良辅公之神位石碑居中,左昭右穆,排例有序。左有世系图石刻,右有家法三十条石刻。我们仔细抄录了孙复公后裔的世系图。图列显示世系孙复—大年—崇轮—良辅—敬德—仲名—孝忠(生八子,其三子乳名“叁”)—叁—清节(石谱上乳名为“庆”)。石谱为证,虽然“庆”与“清”两字不同,但辈分和读音相同,因清节公早年外迁,乡人只知道小名而不知道大名,同音异字不足为怪。世系碑刻在清代乾隆年间,清节公迁出在明代。在不知道大名的情况下,没有编造之理,将小名刻上也是合理的记载习惯,因历史原因出现瑕疵,并不影响庆与清为同一人的认定。再查阅对比两地老谱,临汾是孙复公的老家。家谱记载:“孙复公子元”,这与正史记载略有不同。带着疑问?我们又查阅了闻喜《岭东孙氏家谱》。岭东的家谱记载:“孙复公50岁不娶,后与兖州节度使李迪的侄女结婚,传为佳话,更有文人将此事编为戏剧“相女下嫁”在民间传唱。转年正月初一生子,取名大年”。乡人不知,因过去旧人习惯将大年叫元旦,没有现在的新旧年历的概念,所以大年与元为同一人。孙复公在1057年农历7月27日去世后,仁宗帝非常伤心,征求其夫人李氏的意见。李氏祖藉河南孟州,从小跟随叔父李迪生活。李迪在兖州为官,将家小带到鄄城居住。孙复公在泰安授学二十年,学生大部分在山东,母亲的坟墓也在泰安茬庄,加之山西临汾老家没有直系亲属。所以李氏恳请皇帝恩准,将孙复公埋葬在山东为妥。仁宗帝恩准,考虑的孙复的儿子不到15岁,并赐农田百亩,选地在泰安范镇岔河村,四周有御碑为界。随即将孙复的棺柩通过运河,水运到山东东平地界,选址在北扈原埋葬,现墓地名为东平县梯门乡东瓦庄村南1000米的沟谷内,墓高六尺,属文化遗址,受到保护。至此,李夫人携子大年住在泰安岔河村经营农田谋生。后其子大年在张方平的推荐下,仁宗帝赐特补效社斋郎,后不显。到孙复公的重孙佑邦,字良辅时,家资颇丰。良辅公善舞文弄墨,修道养德,喜谈经论道,多行善事,在当地有一定威信。公元1126年,开封沦陷。良辅公成年后愤而抗敌,说:“吾祖代食宋氏豆禄,安忍投敌乎?”组织乡勇三百人,协助东平守将马岱顽强抗敌,致使东平敌军久攻不破,始终没有占领东平。到大约公元1220年前后,东平守将马岱被蒙古军木华犁攻破,良辅公遭木华犁追杀。公遣散家资,分发各乡勇,各自谋生。公生六子,三子已成婚,留在岔河。无奈,自己携剩余三子回归故里山西临汾老家避难。到临汾后发现所有家人皆不相识,又没有土地耕种,无法立足。只好告别姑射山,游离到曲沃、横水、绛州,捻转来到闻喜北官庄村(现名岭东村)落脚,隐姓埋名,不问世外事。岭东村人不知其姓名,见来时肩挑担子,故称其为“货郎”。临死前,命一子“得”返回临汾东宜村老家,以守祖坟,一子“德”留居岭东,不返藉里,最小一子入赘王家。在岭东村,德公三世单传,到孝忠时生八子,清节公的父亲排行老三,故名叫“叁”。1398年,明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朱允炆1398年5月即位,推行“建文新政”,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为限制各封王的势力,开始削藩。至此,“靖难之役”开打。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淮以北鞠为茅草”的局面。横尸遍野,膻腥朴鼻,大将盛庸布告招兵,清节公应招来到徐州,5月9日,盛庸兵败,听闻朱允炆逃走,战事基本平息。为谋生,清节公此后去向不明,与家中失去联系。试想,清节公沿运河南下,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家谱没有记述,不可采信。上述记载,有家谱,碑记,世系图石刻为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孙家垟老谱记载与孙复公的老谱记载罕见一致。令人惊诧,似霹雷乍起,转眼寰清宇朗,源流清晰。寻根之旅遇神奇,迷茫之态变朗明。
2023年4月17日,由孙文才、孙栋梁、孙引丁、孙新庆四人,怀着一颗至诚至敬的心,专程来到乐清市孙家垟村,为清节公扫墓祭奠。六百年的分离之苦,六百年的牵挂,终于等到了家人团聚的大喜日子。我们受到了孙家垟宗亲家人般的热情接待,那种愉悦,无以言状。
4月21日,农历三月初二。孙家垟彩旗飘扬,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在孙氏宗祠,隆重举行祭祖仪式。数百人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家长里短,互致问候,气氛温馨。仰仗孙家垟孙氏宗祠的祥瑞之光,感恩孙氏祖先的眷佑美德,领悟过去对今天的启迪,守护着孙氏家族人文印记。感谢孙家垟孙茂招、孙天友、孙家澄宗亲的多年寻根问祖的艰苦努力,对他们的付出深表敬意。如今,连接同宗血缘关系的纽带,已经把两地孙氏家人紧紧地团结、凝聚在了一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