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眷恋情怀,在现当代中国,诗文敢称传世之作的无疑寥若晨星(脸皮太厚的除外)。但这一首,当然是。
记得在大学里文学类的第一课是讲《诗经》。四年中,学诗、读诗、写诗,成了我学业中和学业外的一条主要脉络,连毕业论文也选了关于诗歌。在汗牛充栋的精品诗作中,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当属我的最爱之一,尽管现代文学老师没把徐诗当做重点讲授。我被那洒脱飘逸的句子、至美至纯的境界击中了、陶醉了,以至多年以后仍萦绕于心,难以忘怀。
http://s13/middle/65ede406h93e11dfdadfc&690
光阴荏苒。2010刚刚进入第四天,我在空间里留下的三条“心情”里,竟神使鬼差地有两条与《再别康桥》有关。在两个博客圈做管理员后,我在考虑给圈友们精华推荐的加精语时,首先想到了这首诗,就把开头与结尾略加调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带走这一片云彩。
有的博友不知情,还以为珍珠大笑能写出如许佳作。惶恐惶恐,惭愧惭愧,在此严重更正,往小了说,不敢掠人之美;往大了说,没有欺世盗名的胆儿,呵呵。
前几天从网友“你看着办”处,辗转看到这首诗,再次触动情怀,于是又去百度、谷歌什么的一搜,发现配乐朗诵的版本就有百十种之多,有音频的,也有视频的,可有的打不开,能打开的听了又不能尽如人意。无奈,只好自己先弄个文章,以待后继吧。
还是要说说康桥。它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纵观徐志摩的诗文,《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最成功的一篇,对后人的影响也至深至大。珍珠大笑在QQ里搜了一下,昵称叫“再别康桥”的竟有26人之多哦!
全诗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这里引述一位朋友的评价: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诗作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岛瘦郊寒”的诗人气度。而今,尽管时光已转过了80多个年轮,但只要你静心敛神细细体味,就不难感受到至美至纯的诗人情怀象康河之水一样,浸润着你的心灵。
初读,是在品味中感悟;重温,则是纯粹的享受啦。
http://s13/middle/65ede406h93e11f410f0c&690
好啦,请欣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滟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