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头村的主要姓氏
作者
瑤溪趙氏
瑶头村是由非常多的姓氏组成的一条自然村,据统计姓氏多达42个,是多姓聚居村。乡村姓氏之最,没有之一!曾经叫镇,也是广州最大行政村之一联星村委会的所在地。村民自唐末开村近千年来和睦相处,主要姓氏有施、蒙、赵、杨、黄、陈、雷、林、冯、邱、何、李、罗、谢、潘、周十六姓。这十个姓氏来瑶头的时间都各不相同,祖宗都是中原人,从中原再到过什么地方先来瑶头,好多都缺乏资料,好难考究嘞!只得少数有迹可查。姓氏实在太多了,又没有族谱等资料,不能一一细数。只能根据调查和推测整理而成,分述如下:
施 氏
施氏,中华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聚集地:后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估计瑶头施来自浙江,因为地理接近。福建宁化方田(大坪地)《施氏族谱》载,唐天佑元年(904年),始祖施太定(有谱作泰定),字子坚,籍出广东广州。仕官宁阳(今宁化县),为宁邑博士,遂卜居宁化。施太定的第二十世孙施泽唐迁居朱坊(属宁化方田乡)。明末,施泽唐的后裔分居江西的石城,续衍永安、邵武等地。
最早来到瑶头的姓氏之一,估计是开村姓氏。瑶头施氏宗祠建于北宋年间,宋朝时出了位哺育太子的施夫人,皇帝特意建宗祠答谢。祠内大殿青砖绿瓦,巨柱擎天,前后三进,是瑶头最大最威皇的祠堂。民国出了个伪军旅长(汪精卫部)施占世。
蒙 氏
蒙氏,安定郡,中国的姓氏,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主要渊源是出自以山名、国名为氏,《帝系谱》载:来源于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子孙高阳氏后裔老童封蒙山,以国为姓;其次为他姓所改。蒙姓其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河北衡水饶阳县等地,历史名人有楚国大夫蒙觳、秦朝著名将领蒙恬、秦朝著名文官,参谋蒙毅等。
广东仁化县恩村族人族谱记载,万承万宝是两兄弟,广东蒙姓始祖为万承公。万承公,江西省云都县都仁里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携其三子念四念五念六到广东做生意,在韶关地区的仁化县恩村定居,在那里发族。长子念四卜居韶州仁化恩村,次子念五先定居广东南雄府珠玑巷,后迁居广东番禺县瑶头村清安坊,以及河南大草坊(草芳),后又徏会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传九世。念六入迁广西邕宾和永安州(今蒙山县)等地。三念公中,念五的后裔人丁最兴旺。宾阳版《广西蒙氏族谱》记载,念五公有几个老婆,其中阙氏夫人(原配夫人)生一子元庆,为广州支系。德庆蒙氏族谱记载,国文公(念五)乃广东太始祖,隶籍番禺县瑶头村清安坊居住(指落户,并非住瑶头),建有宗祠,春秋纪念。南宋绍兴年间(约1150)蒙氏始迁瑶头,始迁祖是念五公曾孙蒙选。
有讲法,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其族谱记载:“万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广东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信举公又于宋泰定初年徏会昌之西山。”到了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瑶头蒙氏人才辈出,明朝爷孙三代大官,蒙宗远靈川太尉、蒙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同南赣汀韶提督、蒙绍基武英殿中书、清朝画家蒙而著、香港演员蒙嘉慧。蒙氏嫁瑶头赵氏,与赵氏、隔山居氏和马涌沿岸等较多联姻,是老表姻亲。蒙氏有一姑媽,在清廷做奶媽,奶大咸豐皇帝御賜蒙氏家廟,建於1848年。蒙氏善于经商、计数,丁财两旺。
赵 氏
赵氏,涿郡,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排在全国人口前十位。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著名人物:赵武灵王赵奢、赵佗、赵匡胤。
瑤頭趙氏,乃宋朝皇族、宋魏王長子高密郡王德恭之後。一世至四世,居於汴,葬於汴。靖康之難,五世左靖郎縻之公,隨高宗南渡,由汴至杭,居臨安之錢塘。六世訓武郎公愨公,居杭州錢塘。七世彥仜公,以宗室應舉,登文榜試錄作,見國事日艱,乃於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羊年,舉家由杭州錢塘江入廣、居廣州西城之德星坊番塔街棗樹巷(南海縣城)。宋孝宗淳熙年間(1187)來番禺做縣丞,做官之余又任教書先生,故號曰儒林,彥仜公是本族之入廣始祖。八世釲夫公,始遷廣州河南西北部瑤頭村而居。以宗室應舉,登文天祥榜試錄作,授承事郎,由舉人任通直郎判韶州(韶關)府事,釲夫公是本族之廣州始祖。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因此瑶头赵氏,是魏王赵廷美支派,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人口众多,是瑶头大族。瑶头西基有赵氏族人建立的家园‘赵巷’!赵氏来瑶头后的其中一个第二代太公,娶蒙氏,与瑶头蒙氏是老表姻亲,互称‘老表’。
瑶头赵氏有军人赵北海,打过日本、内战、越南,移居广西藤县。民国商人赵俭生,庆南茶楼老板。
杨 氏
杨氏,中华姓氏之一,郡望,弘农郡、天水郡等。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是中国人口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代表人物杨坚、杨万里、杨家将等。
什么原因来到瑶头,缺资料,听讲是跟随赵宋皇族而来的。因为杨氏在宋朝做大官,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好熟识,听闻杨家人打理瑶头赵氏祠堂,赵杨一家亲。
瑶头杨氏名人,杨永衍、杨其光。
黄 氏
黄姓,江夏郡,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中国人口大族。
瑶头黄氏资料空缺,人数不多,有个别瑞宝而来。最出名的是黄氏开的‘煊记茶楼’,位于田心街,本地人叫黄煊记。
陈 氏
陈氏,颖川郡,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瑶头陈氏缺乏资料,人数较少,清朝道光《番禺县志》载,陈氏出钱修桥。
谢
氏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瑶头谢氏源流待考,人口不多,谢氏有一人考取功名皇帝降圣旨奉诏,村民起圣旨牌坊纪念。海珠“三大圣旨牌坊”之一!
雷
氏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方山古亦称龙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瑶头雷氏在村尾、山塘一带聚居,但资料不详,可能来自番禺韦涌,因为那里雷氏是大姓。建有‘南阳雷公祠’位于瑶头村尾。雷坦,解放军书画院画家,也做过江南大酒店经理,瑶头人。
林 氏
林氏,郡望济南、南安、西河郡等。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是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
,“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瑶头林出自河南五村房奉思堂五世祖季良。五凤《林奉思堂谱》记载,五世祖林季良由河南五凤村迁东莞再迁瑶溪,元朝时迁入。
瑶头林氏在村尾、山塘一带聚居,‘竹昌林公祠’位于村尾。
冯 氏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郡望颍川、上党、京兆等。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瑶头冯氏聚居于西基,来源不详,有冯氏族人建立的家园‘冯巷’!是西基的大族,日本侵略后人口才聚减。民国商人冯耀卿,瑶头西基人。
邱 氏
邱姓一般认为是由丘姓避讳而来,郡望扶风、吴兴、河南。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历史至少有3000年。汉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
历史上丘(邱)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唐朝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丘行恭,诗人丘为等。
瑶头邱氏在西华居住,来历不知道,人口较多、西华大姓、有祠堂。
何
氏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瑶头何氏来自河南石溪,清末至民国时期,石溪村人来瑶头经商揾食,这些何姓人就是当时留下的。新中国后,瑶头汇源大街小学的个别班里6个赵5个何。瑶头从医的何君耀医师就是石溪人,曾经在瑶头生活。恶霸的后代也留在瑶头。
李
氏
李氏,陇西郡,中国大姓,据调查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有‘广东陈,天下李’之说。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古李字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老子李耳为十一世。
三元里《李氏族谱》记载,三元里李氏的先祖是唐朝大将李晟,入粤始祖李绍年,是李宪(李晟七子)后裔,迁至江西泰和居住。唐昭宗在位期间,曾出任指挥史。后迁居广东连州之香街李家巷。李晟的12代传人李长卿居住河南鹭江村,生三子。在世时命长子居河南瑶头村,命次子居顺德大良大门乡,命三子居大北门外三元里乡。到了南宋末年,为避战乱,带族人迁至现在的三元里村,因此被认为是三元里村的始祖。之后身为南宋水军教头的李长卿在新会崖门与元军的激战中战死,是为抗元英雄,曾在明朝被追封为“忠义公”。
三元里村《李氏族谱》载,开村太祖的长子迁河南瑶头村发展生基,后裔发展到順德北滘,都宁绿道村。
瑶头李姓人口非常少,估计李长卿后人没有留在瑶头嘞!以前住隔离的街坊就是姓李的,不过是海珠沙溪村搬来的,有亲戚在荔湾泮塘,也姓李。
罗 氏
罗氏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 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其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康乐谱》载,彦雄子孙居番禺河南康乐庙头至是始迁。圣序顺治五年(1648)戊子二月初三辰时死,寿64岁。配妣莫氏,莫氏生于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五月十一日午时。终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十一月初二申时,寿51岁。合葬晚市冈山,墓坐坤向艮(即坐西南向为北),兼未丑之原。子一:义明,即入清人。区义明虽生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三月初六辰时,但终年已是清代康熙九年(1670)庚戌十二月十七午时(寿54岁),即长大后已入清代、即27岁入清代。
圣序一子名义明,义明后有三子:日隆、日欢、日荣。人丁开始增长,使圣序上滘一支,成人丁众多,与康乐务滋系、车陂(包横沙)系成为番禺罗氏三大派系。圣序系三大房即指1.长房日隆,2.次房日欢,三房日荣。
日隆为务滋公系十四世孙。居番禺上滘,撂罗伯明藏《番禺康乐家谱》(罗伯明曾祖景标辑录),记至传廿三世,即在上滘繁演十代,已入清末民国初年。
日隆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润正月初九戌时。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九月廿一亥时,寿50岁。配妣邵氏,生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末五月初七巳时,终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十月廿日寅时,寿49岁。合葬燕子冈,坐辛向乙,兼卯酉之原。生二子:仕魁、仕广。人丁始发,传至玄孙一代(即务滋公后十八世),赞字派子孙,因从商渐发,约同子侄辈,即务滋公系十九世福字派子孙又迁瑶溪。
仕广生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七月十四寅时,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二月廿一亥时,寿72岁。配妣许氏,生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四月二十未时,终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十二月廿九戌时,寿68岁。合葬大山冈。后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起金葬日隆祖左便穴。子六:明大、明胜、明有、明贵、明德、明凤。本房子孙亦盛,因仕广6子之故。
上滘圣序子孙分支瑶头。圣序迁居上滘后,子孙日众,玄孙一代已丁财两旺(务滋公系十六世),出外经商者多,到十八、十九世,即“赞”字派和“福”字派时,已有条件迁出老家上滘,另开基立业于瑶头村(即瑶溪)。
据《康乐谱·罗氏家谱序》云:
“十六世“明”字班派,客外经营,四方糊口……迨至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
“赞”与“福”派叔侄辈迁居瑶头。今景标等(按为20世孙)睹见本房宗枝无依,乃细心追究,然后辑成一脉,条理昭穆,次弟笔略明晰,使各观览者一目了然。”(同治元年(1862)春三月清明毂旦罗景标敬缮后)
跟着十七世祖先墓不少即葬于瑶头,如仕广孙朝尚合葬墓、朝胜、朝祜、朝信等人的合葬墓均在葬瑶头潘园。朝茂、朝享合葬也迁去瑶头冈顶头再葬、十八世更多,因此时已迁居入瑶头村,故祖坟多迁入瑶头附近冈陵埋葬了赞昌、赞采、赞成、赞光、赞星、赞英(皆日隆玄孙)祖坟迁瑶溪乡冈顶头埋葬。十九世福桓、福开、福钊、福伦、福谦、福宁都迁回瑶溪乡冈顶头埋葬。二十世的景华,讳乐荣,生于咸丰十年庚申二月初六亥时(1860),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五月初七卯时,寿49岁,配妣陈氏,生于同治六年(1867)丁卯二月廿五卯时,卒于宣统三年(1911)辛亥三月十二卯时,寿45岁。分葬隔山村刘皇殿细冈,民国35年,迁葬瑶溪乡岗顶头。即入民国瑶头岗顶头已成族入迁坟集地点。
罗江,瑶头近代名人,朋友甚广,新中国第一代瑶头龙船会长,附近乡村闻名。
潘
氏
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源流二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又,番,邾国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还音烦,音盘者即潘氏。
瑶头潘姓人口不多,聚居永思围。
周 氏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姬昌。黄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瑶头周姓人口不多,聚居永思围。
车 氏
河南鹭江村车氏开基祖泰观公长房五世迁居南边,至十四世邦辅公由南边迁瑶头,清康熙年间迁入。鹭江房长房祖:车彦璋,派下分为南边房(五世)、香山房(六世),南边房分出瑶头房(十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