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发小再次聚首,共叙同窗友情

标签:
小学同学吴黛英 |
分类: 岁月如歌 |
最近老同学吴黛英从天津回沪,昨天十几位同窗发小再次来到当年大家的旧居淮海坊门口留念拍照,大家再次相聚在咖啡店、餐桌旁,一起回忆童年往事,叙说家长理短,分外亲切。

有人说好友聚会,以小学同学的聚会谈资最多,这很有点道理,第一,同学阶段,小学时间最长,整整有6年之长。其二,小学同学一般都住在同一里弄里,一同上学,一起回家,彼此熟悉,两小无猜。其三,小学阶段,大家年龄尚小,彼此还不懂男女之情,平时男女同学之间相互打闹,不足为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高中阶段,有些早熟的同学,情窦初开,男女同学之间,难免会擦出点火花,同学之间争风吃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果老了大家再次相见,彼此都会有点尴尬。
小学同学聚会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
昨天聚会的由头是为老同学吴黛英接风。参加的共有11位,大家当年都在同一里弄居住,都在茂二小学读书,其中好几位是当年班级的佼佼者,姚祖裕大队长,柳泓、吴黛英是中队干部,小学期间,与他们相比距离差远了,印象中我的最高的职务是小队副,似乎没有什么特权。

吴黛英个子虽然矮小,但聪明,成绩好,写得一手好字,是我仰望的同学之一。毕业后她进了向明中学,后下乡到黑龙江尾山农场,巧的是下乡地竟然和我妹妹在同一分场。当年我下乡的地方在山河农场,与尾山同属一个地区,大家都喜欢舞文弄墨,好几次我和吴黛英的文章出现在当地黑河日报的同一版面上。后来得知她考进了黑龙江大学,成了一名著名的研究女性文学的教授,返城后在天津定居。

时光荏苒,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邻居发小同窗再次见面有说不完的话,由于大家同处一个时代,大家的经历基本相仿,都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后来的求学、求职的历程,好在大家结果还不错。在昨天参加聚会的11位同学中,有的是厂长,有的是经理,有的是教授,有的是校长,有的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一些同学尽管没有担任过什么长,但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儿孙孝顺,这就很好。当下没有什么比健康的身体更值得高兴了。
每次小学同学聚会都会在淮海坊门口拍一张合影照,今年概不例外,说好以后每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