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指望“集中供暖”
(2013-01-08 12:51:41)
标签:
集中供暖杂谈 |
分类: 有感而发 |
今年冬天上海特别冷,据气象资料披露,去年12月份上海平均气温仅为6.6℃,较常年的偏低了0.7℃,是七年以来最冷的12月份。
尽管家里开了空调,但是室温还只有15度左右,没有开空调的房间则只有5到6度,甚至更低。
莉说,这样的气温对北方人来说肯定不适应。在东北,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但是在室内却是温暖如春,室内温度每天保持在26度到27度之间。我在东北待过10年,对东北“内外有别”的气温反差有深刻的印象。
北方和南方城市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集中供暖”一说。
由于是“集中”并具有计划经济的福利形式,因此在北方一般市民并不惧冷。而到了南方,气温还没有降到零下,全社会就大呼小叫起来,一旦到了零下几度,有关方面便要紧急动员,开展全市性的驱寒保暖活动了。
上海市靠近海边,湿度大,虽然最冷的气温不过零下5—6度,但是此冷非彼冷,寒冷会让你无处可逃,对不舍得开空调取暖器的家庭来说,弄不好真的会冻死人。
最近社会上出现一种舆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就是:南方能否像北方一样实行“集中供暖”?
据了解,我国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此线以南地区一律不集中供暖。理由是这些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够90天,因此不值得集中供暖。
反对者认为,该分界线从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这期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这也严重考验了我国南方的冬季供暖机制。
现在社会上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我对在上海要实现“集中供暖”一点也不看好。且不说整个工程如此浩大,就是在取暖定价方面决策者也会望而却步。在如今,再采取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政策,这肯定行不通,而采取市场经济的收费,对不少精明的上海人来说,与其去缴纳高昂的取暖费用,宁愿选择去挨冻。
我觉得,盼望政府“集中供暖”不如“自行保暖”。
今冬以来,我家的空调、取暖器没有停止过。人多的时候开空调,人少的时候开取暖器,尽管电费数字不断上升,但是我以为,这是在城市生活的必要成本,是丝毫也省不得的。
去年的今天我正在医院治疗我的颈椎病,自此以后,保暖已经成为我家的常用词。我再也不想让自己的颈椎受寒再回到病床上去,我也不希望家里其他人因为天冷而弄出什么毛病来。
自行保暖有各种方法,但也不要保暖过度,弄出火灾来这可不是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