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议课说课记录表

(2011-06-12 13:54:4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课案例

议课说课记录表

献课教师:

吴丽娟

观课人:

团队成员

课前交流日期:

  20101012

上课日期:

  20111018

年级也课程: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

2、该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什么?)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4、对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去看溶解的结构,这个单元的结构应该是建立概念——丰富概念——深化概念。单元在前两课中帮助学生通过固体在液体中的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本课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观察,能够判断某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微粒,没有沉淀。

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比较,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指导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最后的交流,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观察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5、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重点培养三种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对于溶解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概念的建立要紧紧围绕“颗粒的变化”进行。在设计中,我落实4句话:以颗粒变化为标准;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多种验证为途径;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

以颗粒变化为标准,是说在几次实验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和汇报时候,都 要抓住实验中颗粒的变化来进行,以颗粒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以观察实验为手段,是指孩子对于“溶解”概念的原有认识的挖掘和提升都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实验和观察是课堂的中心任务。通过观察现象,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概念的提升和转化。

以多种验证为途径,是说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向光观察颗粒、沉淀、过滤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

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以多种验证为途径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在水中,还是更像盐在水中,实际上就是通过多种依据来进行分类。这样通过多个标本的比较分类,孩子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子在水中,最后交流更使学生对于溶解和不溶解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最重要的是,在本堂课,我要呈现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对概念——溶解和不溶解。通过“溶解”促进“不溶解”的认识,回过头来再通过“不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这样才有利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全面的概念体系。

6、教学准备:

为教师准备: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1装水烧杯,1玻璃棒,1袋盐,过滤装置。

为小组准备:3只装水烧杯,食盐、沙、面粉各1袋,1玻璃棒,3张滤纸,过滤装置。

献课教师建议观察重点:

重点观察学生分小组合作时的实验状态,关注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献课教师对观课人提出的注意事项:

请一定注意记录我的行走路线与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并注意记录课堂中教师讲授所有和的时间和学生学习活动所用的时间。

观课人提出的问题:

你在课堂中用什么样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观课人提出的建议:

为了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三个活动应该有层次,有的实验可以教师演示,有的实验可以让小组有选择性的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