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后议课记录
(2011-06-12 13:46: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课案例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后议课记录
观课人团队成员(以下简称观课人):今天,我们团队共同听了 吴老师的小学四年级科学《溶解》单元中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我们改变以往听课、评课的模式,采取观课、议课的方式。现在我们就观课的情况来议课,共同就本课进行一次讨论、交流。首先,我们先请吴老师介绍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吴丽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落实4句话:以颗粒变化为标准;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多种验证为途径;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颗粒的变化”进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并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对于“溶解”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溶解”和“不溶解”这样一对概念,以“溶解”促“不溶解”的认识,回头再用“不溶解”来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在进行了过滤实验后,又让孩子们说说,你们要判断物质是否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更是让孩子们在概念形成后有一个反思过程,能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去解释概念。纵观整节课,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亮点和成功点,真正在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和一些细节上还有一些欠缺:
一些环节在处理上比较急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
如:过滤概念的建构,设计中是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本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捞鱼食要用眼小的网才行,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在滤网的空隙小于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的时候,才能让水通过而固体颗粒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水和固体目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的活动耽误了一些时间,而且学生看到桌面上的过滤装置,直接提出了过滤的方法,我就直接进行了过滤混合物的活动,在对滤纸的介绍中让学生知道滤纸的空隙很小,只能让水能过不能让固体颗粒通过,这样也就没有达成通过学生以有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过滤的概念的目的,课后反思一下,我还是过于追求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这在今后的课堂中是绝不能出现的。
观课人:我认为吴老师在课堂中以演示为主导,以讨论为辅助,帮助学生明确在过滤实验中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这点做的很好。
吴丽娟:是的,实际课堂中我也感觉到了。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且过滤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三种混合物的过滤也是不可能的。为此我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由教师演示过滤比较难于完成的沙和水的混合物,并一边过滤一边强调操作规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学生只过滤一种混合物,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过滤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学生将混合物倒入漏斗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过滤时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实际课堂效果来看,不审很好的,学生明确了怎样过滤才是规范的,正确的,更明确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过滤时相信孩子们就能比较规范的操作了。
观课人:吴老师,整堂课中,你的讲授,演示等活动所用的时间是18分钟,学生的实验和汇报时间为20分钟,分发材料和课件演示共2分钟,你认为这样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呢?、
吴丽娟:我感觉课堂中时间的分配不是特别好,我预计教师的活动时间不应该超过14分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但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状况,有的问题我提出后,学生没能理解,我进行了引导,从这点上来看,我的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些差距,有问题还要重新考虑。
观课人:吴老师,我记录了一下整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一共是34次,其中有一个男生一人回答了5次,还在一次汇报教程中,你一共叫了6人,之中就有5人是男生,这是不是说明你对于男女生的关注有所不同呢?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这点?
吴丽娟:这个我真没有注意到,可能是由于学科的特点,男孩子更喜欢上科学课,课堂上更活跃,更积极,我提问的男生也就比较多,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这点,更多的关注女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观课人:我观察到,在进行过滤实验的时候,有5个小组都出现了滤纸破了,无法完成实验的情况,我仔细看了一个,你给学生提供的玻璃棒,并不是圆头的,而是平面的,有一些毛的,我也清楚这是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实验器材不足,你这是把整根的截断来用的,我觉得如果用砂纸打磨一下,就可以避免由器材造成的学生实验失误了。
吴丽娟:对,这个问题我在课上也发现了,我的课前准备还是不够细致,以后要注意。
观课人:我感觉课堂上由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过渡到过滤实验这个环节有点牵强,按你的教学,学生跟据发现的两个标准就能判断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了,那过滤实验还有必要做了吗?
吴丽娟:是,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状态后,不急于让学生做出判断,而是请学生们再想想判断溶解和不溶解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判断更具有说服力,然后再引入过滤实验,是否更有利于“溶解”概念的建构呢?在后面的课堂中我会进一步实践,总结,找出最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
观课人:你认为板书如果改成这样,是否更清晰,更有条理呢?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沙 面粉
能不能看见颗粒
有没有沉淀出现
能不能用过滤的
方法分离
吴丽娟:是的,这样的板书更好。后面的课堂中我就用这个板书。
观课人:观了本节课后,我有一个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不论课前的预设多么充分,课堂上也会发生意外,打乱教师的设计意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处理呢?”我们都好好思考一下,作为下节课观课的一个方向,你们看怎么样?
吴丽娟:好的。请你们多给我提出缺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