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电影赏析之《肖申克的救赎》

(2010-05-18 10:47:10)
标签:

南开大学

心理协会

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

教育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也译作《刺激1995》)改编拍摄的,这是一个略带悲剧性的故事,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感情基调跟我们中国人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带有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首先定义上应该是一部有关人性黑暗以及救赎的电影,主人公只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意和情感的内敛男人,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向妻子表达情感,在妻子出轨之后,他将妻子赶出了家门导致妻子在情人家被谋杀。对他来说,这一切构建成了他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牢狱里的心理基础,他在赎罪,对他来说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可是他的行为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深重的负罪感沉沉地包裹着他。他感觉不到希望和光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多重的黑暗,是他心底的那种罪责。我想,这也是他在监狱不断帮助别的犯人的原因。

这部电影曾经被定义为现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但是《基督山伯爵》仅仅只是一个稍显复杂的复仇故事,而《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是在于救赎,不仅仅是救赎身体上的自由,也是要救赎心理上因长期与世隔绝而产生的对重新进入社会融入人群的那种恐惧和因为某种无心过错而产生的长期的自责,它就是要劝人长存希望。没了希望,人也就没什么可活的了,就像主人公安迪所说的那样:“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亡”、“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大家知不知道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一般都会遭遇以下事情: 

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在电影中,有一段RED对“体制化”的评论):“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影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就是是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他在肖申克监狱里被囚禁了50年,我想,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50年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它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可以摧毁任何一个人的生存意志。当布鲁克斯得知自己的刑期已满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高兴、兴奋,而是恐惧,彷徨,是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个耗尽了他的生命的地方——肖申克监狱。为了留下来,他不惜用谋杀来让自己留在肖申克监狱继续服刑。出狱后,他已经无法融入社会了,他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最终他选择了自杀。在他自杀前,说过一句话,这很让我动容震撼:他说:“我真该用枪打劫,让他们送我回家”。他把肖申克监狱称作“家”,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他的生命的监狱,他把自己变成了肖申克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肖申克,他就只有死亡。其实,我们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我们生来就要受到周围环境和众人施加的影响。我们无法以个人之力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应它,不是完全的适应,更不是完全的依赖,而是在拥有自我的独立空间的情况下去适应社会,利用社会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故事是故事,电影是电影,从中得到的东西如何延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很多种品味的方法,值得咀嚼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说友情、信念、希望、自由等等······

最后有几个小问题,希望大家看后思考一下: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 

高墙内的自由:Brooks 

  高墙外的自由:Red 

  心灵的自由:Andy 

  你更崇尚哪一个?你希望自己是哪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