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成为绝响前的几声叹息

(2014-02-11 14:01:58)
标签:

功夫帖

苏轼

书法

文化

分类: 艺评书评

  开通微博以来,不知不觉发布、转发了一万五千多条帖子。据说现在有软件,能让微博自动生成一本书。可再怎么着,我的一条帖子,或者哪怕是超级大V的一条帖子,也不可能拿去拍卖。
  遥想八百多年前的苏东坡,提起毛笔,写下“苏轼谨奉别功甫 奉议”,是为《功甫帖》。不管刘益谦从苏富比拍得的是真作还是伪品,居然能标高到五千万以上,一字数百万金,这个帖子实在是写大发了。
  看来,线上的虚拟帖子,再怎么着,也比不过实实在在的“纸媒”啊!珍惜字纸,很应该。
  
  苏轼的帖子不过是随便写写
  
  不管是毛笔、钢笔、圆珠笔,今人已多不提笔,所谓国粹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早已没有了群众基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各类拍卖活动中,书法作品的成交率是最高的,但凡是个像模像样的拍卖会,其书法作品几乎没有流拍。不管是古人作品,还是今人作品,知名的不知名的,都能估算出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价格。
  成交顺利的背后,我却感到了一丝悲凉。如同无根落木萧萧下,这些当年的信札、手书,或者是今日里的所谓书法作品,会如同真正的遗产一般,不再复生吗?即使近年来所谓书法家层出不穷,在全民不写字的今时今世,所谓的提得起毛笔之辈,又能做怎样的书法呢?
  在一本关于苏轼的人物传记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请记住,苏轼的仕途终与毁谤、猜疑、报复、迫害纠缠在一起。1081年开始,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这一年起,他开启自我的内心世界,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人情味的生活。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始终以巨大的勇气追求自由和快乐。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几番起落,苏轼是笑对人生的。陆游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东坡食汤饼》,讲的是苏东坡先生曾经和他的弟弟苏子由一起吃面条。那时候苏轼苏辙哥俩同病相怜,都被贬谪到南方,路上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一起吃路边摊的面条。那面条粗陋。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这事儿被东坡的妹夫秦观听见了,说道:“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秦少游的意思是,东坡喝酒只不过为了解渴,换言之,吃面条无非为了填饱肚子。
  东坡先生是美食家,更是生活家。东坡肉的大名,妇孺皆知。这样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其饮食,怎会只求填饱肚子和解渴呢?实则,这正是东坡的生活态度。就像孔夫子,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却也赞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的小日子。
  今时今日里的一些书法家,却几乎没有像东坡般潇洒的人物,但凡作书,或用洒金纸荐,或取高级宣纸,挥毫泼墨,下笔之时,满脑子榜书涂鸦,大秤称金.如此书家,可以说踏上了金钱拜物教的不归路。
  反观今日里被炒得火热的《功甫帖》,与一些古代书法珍品完全一模一样,无非友人间的互相致信与问候。这却占据了中国书法两大领域碑与帖二者居其一的分量。可见,友情这东西,或轻如鸿毛般白纸黑字一张,却也有价值万金的时候。当他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当今,应该说是无价的。
  
  双钩填墨是为了艺术普及
  
  有人指摘刘益谦拍得的《功甫帖》是双钩填墨的伪品。真伪自有专家定夺,也自有权威机构发布。然而,双钩填墨,作为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复制技术,在中国书法的传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也不仅仅在于“小儿描朱”。
  “双钩填墨”之法,一般而言,系覆透明薄纸于书画原作之上,先以墨线勾描轮廓,再以纸绢于稿本上勾摹,墨线勾好后,再染墨敷色。以书法为例,具体而言,即以细线双钩轮廓于纸绢上,可深可淡,再填墨;或用影摹手法,将双钩稿本垫于纸绢之下,在纸绢上或摹写、或钩摹结合。上述手法,均以原作双钩轮廓为依据,故称“双钩廓填”,作品谓“摹本”或“钩摹本”等。
  明清以来,“双钩填墨”成了古董商、民间坊间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取暴利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此,嘉庆间萧山文人王端履于其《重论文斋笔录》中曾就晚清钩摹作伪现象一针见血地予以揭橥:“近来市贾所售墨迹,多从法帖中双钩。”上海博物馆钟银兰先生直指——“‘从法帖中双钩’,实属与上析唐宋依据原作钩填之性质同中有异的另类手法。”
  然而,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看中国的大川大河大山大水之上,有多少摩崖石刻,煌煌于世。许多是书家妙笔,经过特殊的光影放大技术,,再请工匠打刻。许多技术细节,至今已近失传。于是有人要提出争议,称并没有充分证据来古代的光影放大技法,是如何将那些大如篮球场的字或者图像定位到山崖上的,还有是即使定位后如何到高悬地面几百米的地方作业。
  如今,这样的光影放大技法几近失传,对于古代的双钩填墨技法,是否也该有所传承呢?否则像摩崖石刻技法一样,终究失传,也是殊为可惜的。要知道,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世无真本。不是临摹本,就只有“双钩填墨”之一途了。你能说他没有价值?从纯粹艺术欣赏的角度衡量,虽比真本等而下之,却也有其本身的价值。在价格上,伪本绝非一钱不值。今人要思考的是,在毛笔已经离开众人的日常生活中后,书法如同无根落木飘零叶,终究会成为绝响。(载《财富堂》杂志2014年2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