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退秦师

(2011-11-14 00:41:36)
标签:

教育

分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小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解说《春秋》)   《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 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厚,君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用亡郑以邻?

④何之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其无礼于晋。

②且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与郑人

还。

③微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还也。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烦执事。

焉用亡郑陪邻?

    越国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  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  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