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乡:江苏启东北部吕四文化系列讲座之一

(2014-07-17 12:09:43)
标签:

旅游

分类: 人在旅途
                          启东北部吕四文化系列讲座之一
                                    抗倭堡垒与鹤城八景

       南瞻迭翠堆狼阜,东去流波绕鹤城。这是晚清状元张謇先生为其祖居地通州西亭石桥所作的一副楹联。这幅楹联的大致含义就是说:站在西亭石桥上,向南远望,可以看见苍翠的狼山。桥下的流水东流,可直达鹤城。

       这里的鹤城,指的就是位于通东大地最东处的古镇吕四。这次的系列讲座之一,我将以鹤城为主题,讲述2个话题。第一,吕四鹤城建造的时代背景和规制。第二。鹤城八景的具体题咏对象.

      《吴越春秋》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这就说明,防御是城池修筑的原因和基本特征。吕四鹤城的修筑,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从北宋时期,吕四就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有序的盐业生产和管理,一直到明代中期,在这长达六百年的过程中,吕四并无城池。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倭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盐民生命无法保障,正常的盐业生产无法持续,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盐课赋税。在这样的情况下,修筑吕四城墙,保护盐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盐课势在必行。

       从嘉靖33年到嘉靖34年,倭寇四次强行登陆吕四,上岸以后烧杀掠夺,吕四场盐官李政率领英勇的吕四盐民,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斩杀倭寇数名,并缴获部分倭寇武器。但是吕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很多盐民英勇牺牲,就连朝廷设在吕四的盐务衙门也在战火中被焚毁。

       明代吕四乡贤彭大翱是抗倭浪潮的目睹者,他在自己的著述中悲痛的记述:“嘉靖岁甲寅,倭复犯顺,扰我中土,大江南北,无不被其屠戮,而淮南诸场,吕四实为虏冲,以敌其害,视他场为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筑鹤城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嘉靖34年,两淮巡盐御史崔栋向朝廷提议,在吕四择地修筑城池,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正在此时,崔栋却因为任期已满而调离。他的继任者是山西人张九功。

       张九功继承了前任崔栋的未酬之愿,与通州知州李汝杜、淮南兵备副使刘景韶等人紧锣密鼓,加紧了对鹤城的营建。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鹤城城池正式开始动工,第二年四月竣工,历时一年,共花费官银4300两。城池周长460丈,高一丈五尺,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四门之上设有城楼,水关两座。这个水关就是河水进出城池的水闸。
       鹤城的营建,是吕四城建史的一件大事,城建以后,士民工商欢呼雀跃,居者为之乐其生,徙者为之复其业,商者贾者为之获其所。一片繁华盛景。明代彭大翱称其“东南一巨镇”。

       是不可无言纪其盛。筑城这样一件大事,又怎么能够没有文章来记述呢?明代吕四乡贤彭大翱欣然为鹤城竣工写下了一篇记《吕四场筑城记》。正是这篇记,让后人得以知道鹤城营建背景、规制、营建者名字。

                                            《吕四场筑城记》
       淮南煮海之区,为场凡有二十。吕四一场,实通州分署所隶,而图籍则附之海门者也。南襟大江,北负沧海,东极扶桑,西连通泰,相传为吕仙四遊之所,故其名曰吕四云。先是,永乐初,倭夷弗靖,沿江上下额设大河、廖角二寨,以专防守;而城堡之议,则以承平之后,兵革不试,而未遑及焉。

       嘉靖岁甲寅,倭復犯顺,扰我中土;大江南北,无不受创;而淮南诸场,则吕四实为寇冲,以故其害视他场为加烈。维时巡鹾蓟州崔公适按两淮,议以建城上请,圣天子乃报曰:“可。”无何,崔公以届满代去。沁州张公至,復申前议。爰谋诸海道崇阳刘公、转运南充王公,量厥攸费;檄通守南昌喻公,相厥攸址;而通守潼关李公、通倅大名李公、海倅归安李公,则皆应简,视厥成焉。

      于是,议发官帑赎金凡四千三百两有奇,计成横缩可四百六十三丈,高可一丈五尺,而女墙雉堞,翼然并峙。门凡四座,关凡两座;四门有楼,守望有铺。其工经始于丁巳春三月,落成于戊午夏四月。规制若未孔宏,而防范锁钥,视昔加严,盖屹然东南一巨镇也。是故居者为之乐其生,徙者为之復其业,商者、贾者为之获其所。不越再稔,而民咸安堵如故,若忘其为倭残者然。兹城之所系也,厥功岂浅鲜也哉?

       里中士人某辈谓:“是不可无言纪其盛。”佥以楮墨之役猥属于予。予曰:“在昔王公设险守其国,而弃险弗有者,君子以无谋訾之。吕四固弹丸地也,然国输所出,实不赀焉。则兹城之建,其容已乎?矧是举也,上焉有贤台宪以总其权,下焉有良有司以董其事;而群役协力,罔有□訿;量工命日,不愆于素。则夫几之所乘,良非偶然。行将保障东偏,奠兹乐土。倭夷视之,殆有稽首称降而望风辟易者矣!后之享此荣怀者,宁不知所自也哉?”

  崔公,讳栋;张公,讳九功;刘公,讳景韶;王公,讳遵;喻守,讳南岳;皆名进士。李守,讳汝杜,乡进士。李倅,讳宗尧,岁贡生。李倅,讳绣,例贡生。而提兵防守,则宿州卫总戎张君大义。首倡是议,则邑庠某某辈,皆与有劳焉。其馀百执事,悉叙姓名于左。


        吕四古城池周长约460丈,城高约一丈五尺。古海门城池周长960丈,通州城周长1000多丈。吕四不是县治与州府治所,城池规模肯定有所要求,否则就是逾制

《吕四场筑城记》作者彭大翱

        彭大翱,生卒年不详,吕四场人。明代著名类书学家彭大翼二弟。大翱字云健,号方壶,明代隆庆四年应天府乡试举人,官至武康县知县。彭大翱为官清正,武康县有一名胜为“铜官山”,彭大翱为官时常流连于铜官山,后以“铜官傲吏”自称,著有《铜官傲吏集》。

       辞官以后,彭大翱在吕四的住所”方壶楼“潜心著述,并参与其长兄彭大翼《山堂肆考》的校书,并为《山堂肆考》作序。

       彭大翱之子彭取录,也颇有文名,崇祯四年贡生,官任抚州府学官。彭取录之女。幼承家学,通晓五经,温婉贤淑,颇受夫家尊重,后入《通州志》列女传。

       据《海曲拾遗》记载,彭大翱病逝以后葬于吕四场西二十四铺运河北,户科给事中郝世祥为其撰写墓志。墓地今已荡然无存。


       彭大翱兄弟四人,父亲名叫彭恒,任山东邹县主簿。彭恒有四子,大翱行二。
长子彭大翼,字云举。明嘉靖年间被选荐,担任梧州通判。著有240卷《山堂肆考》,被收入《四库全书》。


      次子彭大翱:字云健。明代隆庆年间中举,担任武康知县。有《铜官傲吏》,《放鹇堂鉴》,《杜诗解》,《坯字闲中古今吟》等著作。

      三子彭大同:字云会。万历八年担任叙州府司事一职。

      四子彭大化:字云龙。万历34年担任遂宁训导一职。有《留余堂诗稿》20卷。

       明代嘉靖年间,吕四场的面积非常大,远远不止十平方公里。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吕四场广22里,袤50里“。其面积将近有200多平方公里。

                                           鹤城八景

       鹤城八景,是鹤城吕四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个景观都有与之适应的诗歌。鹤城八景之说,形成于明清,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墨客赋传记胜,有些则是出自民间传说。

       鹤城八景,分别是:仙楼春雨、鹤池秋月、海庙朝墩、廖角观潮、范堤积雪、北院晚钟、东山梵呗、灶舍炊烟。


鹤城八景诗之一:仙楼春雨

       回仙四至此,仙去留一楼。崚嶒百尺高,俯视江海流。每当风雨夕,鹤唳空中幽。不知下界春,杳然天欲秋。

       仙楼,指的是吕四慕仙楼。始建于元末,明代崇祯年间毁于堤地坍塌。清初,两淮盐运司通州分司运判杨鹤年向两淮巡盐御史黄敬玑提议,利用本场盐课收入,重新选地修建,吕四场盐官张植为之撰文《重修吕四场吕祖庙碑记》,这篇碑记是迄今为止关于吕四慕仙楼的最早文献,比张宗绪撰写的《慕仙楼记》要早200多年。
http://bbs.qidong.gov.cn/attachment/Mon_1407/32_11533_8f73088893fe0d2.jpg?73

       慕仙楼,曾是古镇鹤城的地标性人文景观,很多文人雅士客游吕四,都不忘登临慕仙楼,因此留下来不少诗篇。其中以曹星谷的《鹤城洞宾楼远眺》较为著名。

       曹星谷,是乾隆年间南通的一位著名书画大师。曹星谷不但精于书画,文章也是一流。南通州名士李耀曾(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侄孙)评价曹星谷:“先生读书不滞章句,好博览,尤精庄骚,论古有卓识。为文纵横自如,不蹈袭前人一字 


       曹星谷,与吕四刘氏相识。他的《鹤城洞宾楼远眺》一诗,正是应刘氏所邀而客游吕四时候所作。诗曰:

       日落天低海气浮,苍茫多感独登楼。仙人此去曾骑鹤,牧竖归来半趁牛。万灶影重烟火夕,三山路隔水云秋。西风一阵相思满,门外芦花有吊舟。 
                                 鹤城八景之二----鹤池秋月

        鹤池指的是吕四名迹放鹤池。关于放鹤池的文献记载,最早出自于《万历通州志》。《万历通州志》记载:“放鹤田在县东吕四场境,相传吕洞宾四游于此,故以名场。放鹤池即其游处也”。

      《两淮吕四场志》对于放鹤池的记载则更加详细,且具传奇色彩。“三官殿在吕四场治西,明洪武中建殿。后为洞宾楼,楼左放鹤池,相传为纯阳遗迹,每风月之夕,海鹤时闻,得毋回仙翩然而来下焉”

       吕洞宾四次来到吕四,以及所谓的“栽松放鹤”自然是美丽的传说,寄托了先民对这片福地的美好祝愿。

       但是吕四盛产仙鹤,却是不争事实。历史上,吕四场聚沙成洲,水草丰满,气候适宜,仙鹤云集。关于吕四仙鹤的描述,除了地方志的记载以外,很多文人文集题咏也是多有叙述。

       通州名士顾道含,是明代兵部尚书顾养谦之后。明亡以后,顾道含作为前朝遗民,与如皋冒辟疆(字巢民)交游频繁,并且客居如皋水绘园。

       顾道含在《巢民先生题玉山君所临薛稷十一鹤图》题诗:“白狼东去百廿里,廖角沙洲名海嘴。上有仙草人不识,鹤产仙雏哺于此”。

       这首题咏中,白狼指的就是狼山。东去百廿里,正是吕四鹤城廖角嘴。

       除了顾道含的题咏外,清代学者周亮工与王渔洋的文集中都有吕四仙鹤的记载。

        周亮工,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生平博览群书,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书影》。他在《书影》中描述:“鹤生他处足皆黑,在南通州吕四场所产皆绿,相传纯阳四至其地,故场名吕四,鹤为黄鹤遗种”。

       王渔洋,清代学者。博学好古,精通金石篆刻,尤擅诗,继常熟钱谦益后成为清初诗坛盟主。他在《渔洋诗话》中说:“鹤产通州吕四场者,嘴胫皆绿,传是仙种”


       鹤城吕四,除了昔日盛产仙鹤以外,也曾经是麋鹿云集之地。

       明末清初顾道含在《巢民先生题玉山君所临薛稷十一鹤图》的题咏中,还有一段注语:“廖角嘴入海,亘南北三四百里,江海气交,亦地脉结根处,有鹿群以数百来游,浮海来去”。

       乾隆年间,通州汪芸巢的《州乘一览》中也记载了一则吕四麋鹿的传奇故事:“廖角嘴,一名料角嘴,在州东吕四场,地产仙草,遇晴明,渔人每见海岛中,麋鹿浮水至,衔其草,缠置角上而去”。 
                                 鹤城八景第三景----廖角观潮

       廖角嘴地处江海交汇之处,它是一个动态的位置,随着江海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位置。从南北朝到宋代,廖角嘴的位置由如东、李堡------掘港-----吕四一线移动,从清代以后,廖角嘴则移到寅阳一带。

       廖角嘴的地形险要,沙洲坍涨无常,潮起潮落无定。廖角分潮成为天下奇观。江水高于海水,清浊交啮,涛声震天,苍茫万里,蔚为壮观,对此很多文人墨客咏叹不绝。以明人李梦周的《观廖角嘴》最具代表。诗曰:

       奇流分海角,神迹见天工。地转山隅界。帆飞八面风。淡咸谁为隔,潮汐自相通。闻道蓬莱近,几踪不可穷。


       江水谈,海水咸,长江水出江入海的时候,海潮的前锋成楔形插入江水层,形成了一定宽度的交界带,叫“盐水楔”,也叫“三夹水”。江水淡,比重轻,从上层入海,海水比重大,在下层潜流,泾渭分明。邑人李梦周的《观廖角嘴》正是描述了廖角分潮的神韵。

        借着“廖角分潮”的话题,也顺便谈谈李梦周这个人。

       李梦周,是通东历史上的一位名士。谈及通东名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余东探花崔桐、吕四大儒彭大翼、吕四进士李磐硕。其实李梦周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名士,他的家族曾经是通东世家的典范。

       李梦周,字希道,嘉靖二年进士,任宁都县令。他的祖父李杰淡泊豁达,无意功名,隐居乡间笔耕不辍。他的父亲李轼,笃学好古,于成化二十二年考取贡生,担任雷州通判,著有《观海集》。 
       李梦周于嘉靖三年前往宁都县就职。宁都这个县的情况很特殊,县内到处都是神庙,祭祀成风。士不读书,民不稼穑,整天烧香拜佛。全县乌烟瘴气。

       李梦周上任以后,立即打击僧侣神棍,拆除了大量寺庙,兴建书院,亲自讲学。受到了宁都人的尊敬,称他有“西门豹”之风范。(战国时候西门豹在安阳任职曾经打击巫风)。

       后来李梦周在宁都又大刀阔斧的打击地方豪强,锄奸宄而剔巨蠹,他的下属非常担忧他的举动,劝说他“宁都豪者久已成风,守君(县令)又何须蹈火”。李梦周笑答:“吾本东海布衣,天子推恩得为百里宰,不得当去耳”。

       多么豪放和刚直啊。我本来就是一名东海边的布衣,蒙朝廷恩赐,担任这县令管辖百里之境,如果因为施行仁政而得罪人,大不了回老家。 
       李梦周的预言成为了事实,在宁都任职时候,由于不容于当地豪强,最后愤然挂冠南归。

       离开宁都的时候,垂橐而归,随身携带的就是两口箱子,一口箱子装着平日阅读的书籍,另一口箱子则装着换洗衣服。

       返回故里以后,由于古海门坍塌剧烈,难以居住,李梦周遂隐居扬州,闭门著述。李梦周的晚年,生活非常窘迫,去世时候连一口棺材都置办不起,最后其家人不得不析产来操办丧事。李梦周的好友礼部侍郎崔桐在《明进士文林郎东川李君墓志铭》中说:“家无羡资,诸子至鬲产以襄事,则君之官守可知矣”。 
                        鹤城八景第四景-----海庙潮墩

       这个海庙潮墩,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海庙,一个是潮墩。潮墩与盐业生产相关,暂且不提,在下周“盐文化”中专门讲述。这里就只讲海庙。海庙,俗称海神庙,大名“天后宫”。 
       天后娘娘,相传是福建莆田林姓人家女子,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传说她从小就供奉神灵,持斋吃素。羽化以后,经常在海上救难,保护过往船只,被敕封天后,列入国家祀典。

        海庙,又名海神娘娘庙,因供奉天后,且位于吕四场东北,故称“北天后宫”。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由吕四场盐官江沅创建,邑人彭志祖撰文作记。

        乾隆三十三年,两淮巡盐御史尤拔世以“潮汐平宁”上奏,乾隆帝亲笔手书“云彰清晏”匾额赐予吕四天后宫,因此天后宫又有“敕建皇庙”之称。后来由于海潮内侵,也就是坍海,乾隆四十六年,天后宫又移建到廖角嘴的沈堤尽处。


       乾隆五十七年,议定吕四天后宫由通属九场(通州分司属下九大盐场)的盐商共同负责修缮维护。每引摊派银两4毫,缴纳给吕四场署衙门。嘉庆二年,吕四场署大使永禄动用了这笔款项,重修了吕四天后宫。

       从嘉庆年间到光绪年间,天后宫一直没有进行过维修,到了光绪二十七年,已经非常破旧了。

       光绪二十七年,张謇与吕四乡贤李磐硕筹办通海垦牧公司,重修了破烂不堪的天后宫作为垦牧的临时办公地点。第二年,张謇在丁荡勘界的时候,在天后宫题写了“与天无极,大海不波”八个字,并赋诗《海神庙》。诗曰:黄海河营汛,丹宫廖角沙。乘除百年局,新故万农家。转漕云帆改,彰灵藻榜华。经营各有意,神教众无哗。


       民国5年,距通海垦牧公司的筹办已经过了十五年,此时垦区初具规模,一片繁荣。张謇先生再次来到了吕四天后宫,留下来诗篇《吕四海神庙》。诗曰:海神庙前新月明,秦团外海潮生。当年约与听潮者,尘土墙头有姓名。

       是年,张謇先生已经进入迟暮之年,被他誉为“开垦牧之兆者”的好友吕四李磐硕已经辞世八年了。涛声依旧,斯人已矣。当年约与听潮者,今日已为一掊土。啬公的这首诗带着些许的感慨和忧伤,是在怀念故人李君吗?啬公没有明言,我想应该是的。
 
       张謇与吕四乡贤李磐硕的交往,是鹤城人文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张謇社交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与李磐硕,并非少年相识,也非文字之交,交往较晚。张謇在光绪甲午年所作的《都门别李磐硕》是他与李磐硕之间最早的诗歌。通海垦牧大业和近代南通新学教育,使他们两人紧紧走在了一起。两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就是“志同道合”。两人的志和道就是”实业挽救国家、教育开启民智”。

       实业上,李磐硕是通海垦牧最早的七位发起人之一,参与了崇明大生二厂的创办,参与了近代盐业改革示范----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创办。

       教育上,李磐硕参与了通州师范章程的制定,参与了通州高等小学的规划,参与了通海五属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创办。

       作为张謇实业与教育的重要支持者,李磐硕竭尽所能相助啬公,直到光绪三十四年病故为止。张謇对于李磐硕的盖棺论定“名心到死难灰,病榻长谈,佳传犹留身后托。诤友平生略尽,遗书重读,高歌谁是眼中人”也是恰如其分的。

       根据张謇为李磐硕父亲所作的墓志铭记载,李芸晖是埋在二十四总运河北。

       李磐硕究竟埋在哪儿,我不知道,埋在父亲旁边的可能性很大。不过也不能绝对,因为关于李磐硕的墓志铭一直没有发现。


      李进士的照片一直没有找到。不过在近年的北京百衲拍卖会上,出现过李磐硕的一副立轴书法。

       这件作品,为水墨纸本,高136厘米,宽33.5厘米。上联为“壁绕藤苗窗衔竹景”,下联为“琴号珠柱书名玉杯”。联语出自北周庾信的《至仁山铭》和《小园赋》。

        题跋为“保良世伯大人训正,侄李安时客都下”。作品尾部有两方朱印,一方是“李安”,另一方是“磐硕”。

       从题跋来看,李磐硕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是“时客都下”,也就是客居京都。据史料记载,李磐硕于光绪十一年考取拔贡(五贡之首),赴京担任八旗官学教习。这幅作品应该是光绪十一年后所作。


http://bbs.qidong.gov.cn/attachment/Mon_1407/32_11533_998ab14ad065d8d.jpg?55

                            开始讲鹤城第五景----范堤积雪

       吕四场北海堤,被称为“范公堤”,传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所建。其实这段海堤名叫”沈公堤“,并非是范仲淹所筑,而是北宋海门知县沈起修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讹误?我们先来谈一下范公堤。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沿海最大的捍海工程。其前身为唐代所修筑的“捍海堰”。唐代宗大历元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实鉴于“海潮漫咸卤,伤稼害民”,上奏请筑捍海堰,借以“遮蔽民田,屏蔽盐灶”。朝廷允其所请,乃自楚州(旧指准安府一带,盐城筑堰),直抵扬州海陵(今泰州。唐时尚未置通州,其地盐亭场,属海陵)。使海潮不得浸淫为害。这是最早的捍海堰,延袤142里,名为“常丰堰”,又叫“李公堤”。
   
       到了宋代,由于常丰堰的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阻挡海潮的功能。海潮漫涨之时,沿海一带庐舍漂没,亭灶毁坏,惨不忍睹。
   
       北宋天圣二年,担任西溪盐官的范仲淹目睹“风潮泛滥,淹没田产”的悲惨景象,上书泰州知州张纶,请求修复捍海堰。张纶为此向当朝申请,得到许可。于是便在天圣二年,征调民夫四万多人.开工重修,并采纳范仲淹的意见,将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势;底宽三丈,面广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叠石以固外坡,使洪涛巨浪不能奔激冲刷堤岸。正当工程进行之时.范仲淹因母丧离官,特留言说明此举关系民生利弊,借以坚定张纶将工程进行到底的决心。经过三年施工,至天圣五年春天,新堤告成,长一百四十余里.外盐内稼,使过去堤外咸卤之地逐渐成为良田,人民赖以安生。为了表示对张纶,范仲淹的感激,人们在通、海,泰三州为他们建立生祠堂,昔日吕四就有三贤祠(场西,明嘉靖23年场大使胡侨建,祀宋人张纶、胡令仪、范仲淹)。由于范仲淹在重修捍海堰中,贡献最大,因此将这条长堤称为“范公堤”。
   
       其实,范仲淹主持修筑的只是70公里的捍海堤。沈公堤乃是范堤的南段。“当年不有临川笔.到此谁知有范公”,诗句业也说明了这段堤堰与范堤的关系。长堤南段是北宋至和年间由海门知县沈起率众所筑,绵延35公里,西起通州余西场,东至海门吕四场。
 
       吕四沈公堤,是一项规模很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专门为此撰文《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说:“方是时,民之垫于海,呻吟者相属”,“海门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海七十里,以除水患”。
从王安石的记文看,当时吕四场的潮患是相当严重的,百姓苦不堪言。沈起修筑的这段海堤,对于捍卫吕四场盐灶安全、维持盐课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范仲淹的功业卓著,后人就把沈公堤也一概称为“范公堤”。

       对此,张謇先生在《民国南通县图志》中就指出:“昔范文正公监泰州西溪盐税为堤,捍海潮。海门县沈起继之。范堤自盐城迄余西。余西以东,故海门县地,皆起(沈起)所筑。今吕四所谓倒岸者,即沈堤蹙而未尽之处。沈在当日名位皆不逮于范,虽堤之名,亦为范所掩,赖王介甫《沈侯兴修水利记》一文彰其实”。


       其实,早在张謇之前,就有一位吕四文人张瑶峰为沈公堤正名。他有一首诗作《沈堤眺望》。诗曰:千里长堤推范父,何期继起有兴宗。南江水入滋新脉,北岸春回到远峰。海不扬波维地轴,民无琐尾仰人龙。当年赖有荆公记,祠庙于今祀尚荣。

       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吕四张瑶峰诗作中的”当年赖有荆公记”和张謇文中的“赖王介甫《海门沈侯兴修水利记》一文彰其实”是相同的意思。


      借此帖,我再谈一下张瑶峰这个人。

      张瑶峰,又叫张莹,清代嘉庆年间吕四人。吕四张氏,是一个世代读书的世家。张瑶峰的四世祖张成,号“北海先生”,以开馆讲学为业,明代海门探花、礼部侍郎崔桐就是张成的学生。

      张瑶峰学问广博,而且非常具有正义感和是非感。他和通东名士丁芸芳是同窗学友,丁芸芳的儿子丁鹿寿则是《道光海门县志》的总编。丁鹿寿与张瑶峰是忘年之交。

       当时,地方有一个士绅与张瑶峰不和,处处诋毁中伤他,张瑶峰不以为然,也不与之争论。后来这位士绅被人诬告,被抓入通州大牢。张瑶峰不计前嫌,多次前往通州州衙,为这位士绅鸣冤。

       丁鹿寿得知此事后,非常感慨,他在自己的文集中说:“呜呼,瑶峰公高义也。不以诟诬为怨,施以援手,旷世君子如是。。。”。

       张瑶峰的孙子张宗绪也颇有文名,吕四进士李磐硕正是张宗绪门下学生。这个我会在“文脉吕四”这一讲座细述。


http://bbs.qidong.gov.cn/attachment/Mon_1407/32_11533_c5f4298ec71b9de.jpg?90
这幅画像出自《张氏宗谱》,民国十一年由吕四商会会长张筱田主修。

开始讲述鹤城第六景-----北院晚钟

       北院,又名北极阁、北极院,是吕四真武庙内别院,真武庙主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为北方之神,又叫北极佑圣真君,因此吕四真武庙的这栋别院又叫北极院。

       吕四北极院内,曾有两株牡丹,国色天香,争奇斗艳。乾嘉时期,通州名士钱紱为了避文字之祸,由通州州城徙居吕四,曾游历吕四北极院,并留下了《病起过北极院题壁》。诗曰:偶来萧寺已深秋,陡觉双新寒客临。侵老病备惟欠死,去来无著料同今。林间踏叶寻僧话,座上拈花悟佛心。灯火一笼客借取,不妨暂此听潮音。    
诗中写出了老病心境,于凄清中透出旷达,颇见功力。 
       谈论吕四历史,钱紱这个人不可不提,吕四场现存唯一一部志书《吕四场志》即为钱紱编写。

       钱紱(1773--1830),字绮楼,通州人,太学生。他性格豪迈,不喜科举制艺,工于诗词,尤精田园诗,喜唱昆曲。《通州直隶州志》称其“酒酣耳热,磨墨信纸击钵唱,顷刻千言,坐客常满”。著有《花梦草堂集》和《香南词》。 
       钱紱避居吕四以后,创作了很多关于吕四的诗歌,也致力于辑录和吕四有关的文献。由于是避祸隐居吕四,钱紱的心情是很低落的,也不敢与人深交,唯恐祸从口出,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吕四地方官员温从范。

       温从范是北京大兴县人,乾嘉时期在吕四任职,此人非常儒雅,公务之余手不释卷,乐于和布衣文士交往。钱紱避祸吕四,温从范很清楚这个情况,他并不避“嫌疑”,引钱紱为至交,与他经常谈诗作文,这让钱紱非常感动。

       后来,温从范因为任期已满,调往淮阴山阳县担任主簿,钱紱十里长亭送别温公,并赋诗三首,传为鹤城佳话。现摘录一首,作简要分析。

               《又寄温从范诗三首》
繁霜被原野,百卉黄且萎。松柏有本性,岁寒犹放枝。
卓哉君子见,宁为流俗移。识我尘埃中,爱我支离词。
言论输肝胆,晋接忘嫌疑。骐骥发高足,惜我不能随。
粤燕有同心,奚在行迹为。努力崇明德,扬名以为期。

       钱紱的这首送别诗中,“百卉黄且萎”说出了自己的境遇,“松柏有本性,岁寒犹放枝”流露出自己的操守和志向。感谢温公对他“识我尘埃中,晋接忘嫌疑”。对温公的离任发出来“骐骥发高足,惜我不能随”的依依不舍和无奈。


       在结束“北院晚钟”话题之前,再来说一下这个“北极院”(真武庙)是如何消失的。

       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吕四真武庙,又名玄帝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重建。旧址就是鹤城公园旁边吕四中学。

       真武庙内,有一楼阁,名叫“大妙楼”,与吕四慕仙楼、吕四篑山楼齐名。匾额“大妙楼”三子。系通州书画家李敬谟题写。李敬谟,字思耕,乾隆年间通州人,善行草,《历代画史汇传》有载。

       大妙楼另有一匾额“云山”,系清末吕四书家陈元德题写。陈元德之子陈育才,乡人尊称“陈六先生”,名中医,50年代当选为启东县政协委员,1966年去世。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各地兴办新学。1906年,进士李磐硕的五弟李翰青将吕四真武庙改为吕四市立第一初等小学。1927年,吕四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改为高等小学,在日寇三次轰炸吕四时期被炸毁。1952年,在该旧址创办了“私立海滨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启东县吕四中学”。

                                  鹤城第七景-----洛迦梵呗

洛迦梵呗,顾名思义,就是洛迦山的梵呗。梵呗就是传统佛教,包括念唱等诸多内容。洛迦梵呗为何如此出众,为何如此得到士人青睐,这和吕四洛迦山的开山祖师永明大师有关。

       通海境内,一马平川,山是罕见之物,就连南通的紫琅山,也不过才100多米高。

       吕四洛迦山,名为山,其实就是一个高大的土墩而已。在吕四地区,这种高墩有三种类型,其一为烟墩,其二为潮墩,第三种就是洛迦山这种类型的墩。关于这三种墩的区别和形制,我会在“吕四盐文化”这一讲座中专门叙述。

       洛迦山,筑墩于清代初期,开山祖师永明大师,筑墩为庙,供奉观音大师,因此又叫洛迦山庙。因为梵文中的“洛迦”有观音说法之意,大概洛迦之名源出于此吧。

       洛迦山的瑰丽之处,并不仅限于供佛之类的宗教活动,它还是一座充满了人文色彩的场所。永明大师也并非一位只知道诵经礼佛的僧人,他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诗僧。吕四洛迦山庙主持永明大师,又名“补云上人”,他学问广博,善吟咏,曾在姑苏邓尉山讲经,座无虚席,又曾在杭州灵隐寺驻锡多年,与江南士人多有来往。京口名士张琴川称其“能谈海上扬尘事,遍识江南作赋人”。由此可见永明大师的交游是非常广泛的。

       由于永明大师是一位诗僧,因此他在主持吕四洛迦山庙的时候,通州四境的文人竞相前来吕四洛迦山,以能与永明唱和作为荣耀,在这种情况下,洛迦山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之地,而是文士集会之所,这座貌不惊人的寺庙也充斥着诗歌的灵韵。 
        永明大师的交游圈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与南通州状元胡长龄的唱和。

       胡长龄,字西庚,通州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状元,己酉科人才济济,清代大儒扬州阮元就是那一科的进士。胡长龄是清代通州籍两位状元之一(另一位是张啬公)。胡长龄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讲学士、会试副主考、礼部尚书。他工于诗赋,尤其精于经史,与淮安汪廷珍(己酉科榜眼)并称“汪经胡史”。

       胡长龄因为仰慕吕四永明大师的学问,遂前往洛迦山拜访永明大师,并赠送金字匾额“心空海印”。两人会晤以后,除了交流禅学以外,更多的则是诗文互唱。胡长龄有一首诗作《访补云上人》,就叙述了这一始末。诗曰:云门寺下系青鞋,合掌因恩此境佳。弥勒同龛栖退院,僧迦留塔望江淮。重来莲座催吟钵,犹坐蕉窗写折钗。老卧一庵都好在,香兰雪北慰遥怀。

       关于吕四洛迦山,还有一段史料,我一直没有公开。在执笔《东疆风情》的时候,我还是没有透露这段材料,今天我就倾囊而出。呵呵。

       道光时期,南通州有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叫冯云鵷,他是我国清代比较著名的金石鉴赏家和金石收藏者,他的著作《金石索》直到现在依然是金石领域的重要著作。

       冯云鵷是嘉庆十六年进士,他的岳父刘椿龄是吕四著名的收藏家,吕四刘氏的家藏涉及古籍金石造像,名震淮扬。冯云鵷中进士前曾在吕四岳父府中寄居读书,并多次耳闻洛迦文名。道光时期,冯云鵷重游吕四,此时岳父家早已凋零,冯氏再一次登临洛迦,方是时,永明也已经赴西方极乐了,冯氏不胜感慨,遂作诗《洛迦忆永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