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伯方村发现旧石器至春秋战国文化遗址
李吉毅
黄帆
2023年“五一”小长假,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带着春天的气息,踏青觅古,追溯远古文明,对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先有车亡,后有伯方”的历史传说进行调查,想用物证印证历史的美丽传说,在村子西北角一块高地上意外发现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印证历史的传说不是虚构。

图片说明: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三皇五帝”研究课题组长黄贵庭在遗址现场考察
李俊杰会长介绍说,研究人员在“车亡谷”约千米见方的台地上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使用的典型燧石刮削器,以及新石器时代红陶陶片、夹砂红陶片、黑陶片、灰陶绳纹鬲足腿,商周蕉叶纹陶鼎残片,春秋战国灰陶豆等生活品物,遗存文化丰富多彩,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间跨度较大。与本土羊头山李家庄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北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同类相似。


旧石器时代黑燧石刮削器
“伯方”由来已久,可能与历史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孙子伯陵方国有关而得名。“车亡谷”什么来头?去伪存真,也可以得到正确史实。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仅有两户刘姓人家居住,周边一片森林。在血河边拐弯处有一供小堂附近,经常时不时岀土一些战国青铜战车马铃、青铜剑、箭镞等青铜兵器。据金皇统元年(1741)高平县令王庭直《省冤谷掩骼记》云,西北十五里曰“省冤谷”,即长平之战“古杀谷”之地。唐开元十一年(723)正月,唐明皇李隆基大祭长平改命“省冤谷”。本村明景泰六年(1455)《重修仙翁庙碑记》“长平之战地也”,看来缘于长平之战赵军辎重毁灭之地而故名。从“车亡谷”名称来历上讲虽然为上古遗址,但晚于伯方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陶器鬲足腿及夹砂红陶陶片
伯方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高平市西北十五里处,在207国道太洛公路西侧,地质结构为丘陵地带,有条由西向东的血河,从村子西南流入丹河。南五里有市望村炎帝岭,相传炎帝尝百草中七十毒死于此山得名,山上有炎帝高庙,“市望”是炎帝当时开辟日中为市的贸易市场。东五里有寺庄村疙瘩(炎帝)老爷坡,北五里有王报村春秋战国古泫氏旧长平城,西北十里有高良村神农氏炎帝轨启厝昌、神农氏炎帝老庙老宅等。除了长平之战文化遗址外,众多村域多数与炎帝黄帝有关。如发鸠山为精卫填海神化故事之源头。釜山村西有座“合山”,相传为炎黄合符釜山之所。《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丹朱岭为尧封长子丹朱始州国之处。从周边文化气息综合考量分析,炎帝孙子伯陵方国的说法可能与遗址文化信息有关,为农耕文明的早期发祥之地。《路史·国名记·黄帝后姜姓国》载:“伯陵之国,黄帝所封。”伯方村东有一处轩辕氏黄帝古庙宫阙建筑遗址,也称“垂慈阁”,相传为黄帝居泫水恩慈垂爱之幕所。伯方村赵有盾老师著有《上党古村探佚》中记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与大队会计赵明、本村民办老师毕满天堂(毕振姬之后)等,奉村长之命专门测绘过伯方古城遗址,经测量,古城遗址为正文形,边长为800米。在总圣仙翁庙后有土城墙残高3米,厚度约0.3米,长度约20米不等的夯土基遗址。伯方村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始祖第八代炎帝榆罔与黄帝合符釜山联合攻打蚩尤发兵之基点,以及长平之战文化信息的重要遗址之一,对填补历史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印证了《山海经》《路史》《史记》《水经注》等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