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2022-06-02 13:38:30)
分类: 太行山文化艺术

高平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

 

     李吉毅 李帅锦

 

2022年“五一”,为了再次考查和研究李家庄文化遗址,系统分类旧石器、细石器和新石器遗址文化类别,推动工程断代工作。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三皇五帝”课题组对遗存文化进行调查,在村北三教堂古庙东侧100米处“炉窑沟”,发现罕见的铁冶文化遗址,为羊头山文化又增添新的辉煌,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的闪光亮点,填补历史空白。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炉窑沟”遗址长2公里多,宽约300米左右,部分段高度达五、六米不等。除村北500米处,除在修建接待中心及停车广场占用几亩地外,“炉窑沟”两边遗址其他的地貎地势,依然保存完好。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从遗址现存的铁渣(炉圪梁)、坩埚和使用过的煤末煤渣,以及在距遗址200米处一个名叫“场房”的老地方,发现了战国西汉时期绳纹陶鬲和素纹陶豆等生活器物,器物时代特征明显。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从现存铁渣、坩埚、煤末煤渣等遗物看,研究人员认为,当时的冶炼技术十分娴熟,有很多坩埚内外壁粘黏铁渣很少,坩埚壁厚度仅0.51厘米,坩埚内外干净利落,看不到粘黏迹象。与高平谷口、上庄村战国冶铁遗址相比有较大的区别,没有冶炼坐炉和复炉重冶现象,与阳城县润城砥洎城附近的坩埚相比,比之更加超薄,在技术上更加成熟,不粘埚技术成为战国西汉球墨铁冶铸造时代的一大特色。从“炉窑沟”中现存的坩埚铁冶上可以看到从初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用煤上分为浅层煤和深层煤两个阶段。在遗址西400米处即有浮于地表的浅层煤,及红、灰两种坩石(坩不杂),在北约500米处就有深层古煤窑,周边有铁矿石(硅)等,羊头山南北走向有一条大水沟,常年四季有水流淌,大山周围有树木森森,为古代铁冶创造了极佳的先天自然条件。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李俊杰会长认为,羊头山李家庄文化遗址丰富,铁冶技术娴熟。是太行山煤铁之乡的辉煌历史时期的代表。《史记•李斯列传》在《逐客令》中向秦始皇透出羊头山铁冶辉煌史。李斯说“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太阿之剑”即阳阿铁剑。西汉《淮南子》记载“羊头之削,虽水断龙舟,陆兕甲,莫之服带”。“削”即刀剑。三国魏文帝曹丕一生好剑,在《大墙上蒿行》中赞美“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曹丕集•剑铭》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晋代,张协《太阿剑赋》记载“太阿之剑,世载其美。淬以清波,砺以越砥。如玉斯曜,若影在水。”明清著名学者、廉吏毕振姬《四州文献》记载“古有阳阿之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战国时期“四大铁王”,皆源于赵、韩、魏、鲁,如卓氏、程郑、孔氏、邴氏。长平之战成为秦争赵战略核心技术的关键,而卓氏又成为秦破赵的关键性人物。最终秦掌握和控制了最先进的冶铁技术而灭东山六国,一统中华大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名。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华阳国志》记载:“然秦惠、始皇克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汉书•食货志》记载:“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李俊杰会长说,通过上述文献记载,可得知“羊头之钢,知名前代”。说明羊头山锻造的“太阿铁剑”天下驰名,“莫不服带”焉。这里的铁冶技术独领风骚,堪称战国西汉巅峰之作,是铜铁更替时代的大飞跃。在本地就发现举世无双的越王亓北古、州句(勾)父子铁剑。亓北古(不寿)、州勾(朱勾),是历史上卧薪偿胆者越王勾践儿孙。州勾比勾践还好剑,一生有若干把青铜剑问世,而父子铁剑初露行山《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记述:“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晋国赵鞅与范宣子铸“刑鼎”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刑法就诞生在铁鼎之上,足可见铁冶技术自春秋已经成熟。“羊头之钢”诞生于战国西汉不是虚构而是现实。一些学者称在民国时期才从国外引进钢铁生产技术说法,是对我们祖先文明的一种没塌和漠视。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羊头山李家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遗址俱存

“太阿”是一个诗意般的地名品牌,有两种释义,一种是太行之阿之简称。二种是汉代阳阿县大阳镇之缩写。在战汉时代“大”与“太”同用,“阿”是美意之辞,泛指美丽的郊外。也有一种说法指商朝开国元勋伊挚,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为相国,商汤封伊挚为尹(伊尹),后佐太甲君主尊号“阿衡”。“空桑”为上古地名,在今高平与泽州县一带。《泽州府志》记载:“《列子•天瑞•伊尹》云,伊尹生乎空桑。伊尹空桑在郡北伊侯山,俗传为伊尹所生之所。”伊侯山,在在泽州县巴公与大阳之间。是否因辅太甲尊号“阿衡”,俗称“太阿”不得而知。往往一个地名的形成,皆因历史人物或者盛产某种驰名物品而得名的地名甚多,甚多。

举鉴“太行山”,俗称大行山。再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大岳”俗为“太岳”,在某种意义上讲,“太”与“大”更尊,故俗为太。《史记》记载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棠溪、龙泉以为名,邓师、宛冯、莫邪、干将以匠师为名,墨阳、太阿、合伯,以地为名。”《战国策•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有名的“太阿倒持”成语就源于此出。大清《泽州府志》记载“羊头之钢,自魏文帝称之。”高平古称长平,乃韩上党之地。晋城古有“九头十八匠”之称,十八匠即冶金工匠而得名。说明古代的冶金工艺在泽潞地区十分兴盛。

       太行山最驰名的“羊头山”在高平,沁源沁县羊头山没有铁冶遗址存在。曹丕称“淬以清漳”,“清漳”不是山名,而是一条十分有名的上党河流,分为“清浊”两条河 。“清漳”河发源于在晋中左权县下交漳村合流,经黎城县清泉村出省境,注入河北。“浊漳”是长治最大的河流,源出长子、高平发鸠山。“淬以清漳”是一种“淬火”工艺,就是打铁时不断的冷却和加热处理的水名,也称“蘸火”。经过千百次的煅打淬火,百炼成钢。“清漳”属于泽潞地区水系名河之代名词,也是有别于其他水名的关键。《史记•西门豹治邺》河伯娶妻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漳河水系。

          通过“羊头山”“太阿”“伊尹阿衡”(大阳、阳阿)“淬以清漳”(漳河)等地名、水名,与遗址中现存的时代生活器物、浅层煤末、红灰坩埚坩石等综合研究分析,羊头山李家庄战国西汉冶铁大遗址是赵国铁冶文化尖端技术的核心区。据考证,司马迁《史记》记述的“九把(口)驰名宝剑”,仅“太阿之剑”为铁剑,其余全部为青铜剑和复合青铜剑,铁剑也是铁碳复合剑之一,世俗“钢剑”。感受至深,羊头之钢真是震撼国人,震惊世界的铁霸争辉,垂明月之珠,莫不服带,独有羊头之钢成为时代的标致。相传秦始皇陪葬的就是一把太阿剑。

        李俊杰深情凝重的讲,羊头山李家庄遗址十分丰富不是虚构,而是历史与现实。这里是中华民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故里之根源,发祥之圣地。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泱泱华夏,

8000年文明看上党羊头山一点也不过分。1992年版《高平县志•古遗址》记载:“位于县城北20公里团池乡李家庄村北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未经发掘,表层朋石核、石片、圆头刮削器等文物,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李俊杰会长表示,羊头山李家庄人民从8000年前神农氏尝百草,制耒耜、发时医药、制陶开始,经过5000年的不断探索,跨入战国钢铁时代,在2000多年前为中华文明增添新的光芒。经过调查研究,太行山地区铁冶工业文明古遗址,目前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已经基本消失殆尽,被铁户以收废铁渣、公路部门铺路以灰渣、民间修房盖屋当沙粉碎使用。高平谷口村、王降村古代两大冶遗址已经消失,连上世纪50年到90年代的马村、东周、箭头、野川等铁厂,冶铁旧址也不复存在。羊头山李家庄战国西汉遗址能保留到现在,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非常之稀有了,可谓“文明曙光,行山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