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遗址大粮山风景区建筑摄影简介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平之战图片文章 |
大粮山顶原古寺院。有史料记载,西汉建有官方“廉颇庙”。古人为了纪念廉颇老将而建。明朝嘉靖年间有重修廉颇庙的文字碑记,后庙宇毁于历代战火。在20年前,由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程广瑞先生,注入近一个亿的资金,将大粮山建设成占地8.6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与人文建筑风景区,新建设了一个通天通道360级个台阶。廉颇庙是由中国著名文博学者,上党古建筑大师张恩先先生亲自设计,并主持完成施工任务。张恩先先生是运城黄河边历史著名建筑鹳雀楼的主要设计者,曾获得国家鲁班最高奖。大粮峰奇壑幽,景色秀丽。 此山原名“摩天岭”,这里曾是历史上改变华夏民族历史命运的长平之战,赵军廉颇大将的指挥中心,因廉颇在此设营垒和粮仓故名。赵将廉颇在此驻扎两年之久,演绎了以沙代粮、积米成山的历史故事。
近年,由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在大粮山陆续建设三馆,充实长平之战文化遗址景观,共游客参观,接受国防文化知识教育。建设长平之战遗址博物馆(古长城遗址景观博物馆)、长平之战学术馆、华夏神农土地博物馆。
“大粮积雪”,为高平古金元八大景之一,闻名遐迩。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辞赋。
唐,白居易《登城东古台》云: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年物,疑是巴王台。我来一登眺,目极收悠哉。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
唐,元稹《西归绝句》云:一世营营死是休,生前无事定无由。不知山不东流水,何事长须日夜流。
金代,王纲《大粮积雪》云:大粮山头雪成堆,赵壁秦城迹已埋。犹喜丰年应有兆,阳春一曲为谁栽。
明代,李雪山《咏米山》云: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
http://s2/mw690/001RGKPEzy7lPXZDkEVb1&690历史相关传说
大粮山在晋城高平市城东南十余里处,传说廉颇曾在此山屯粮,因名大粮山。为啥要在高山屯粮呢?
为抗击秦军,廉颇曾在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守重兵,挖沟筑墙,屡次挫败进犯之敌。有一天,廉颇到大粮山上察看地形,发现此山西部半腰,地势十分平缓,而东边山坡下,到处是成片黄砂。望着这状如米粒的细砂,联想到眼前缺粮,怕秦军知道,廉颇忽然生出一条妙计。于是他便命人在西山坡上用芦席和牛皮,修起大片大片的粮仓。粮仓修成后,他不仅把兵将的食用粮,拉入仓内。还将东山坡下的黄砂,也住仓库里装。这样一来,大粮山可就热闹起来了。每天有浩浩荡荡的车辆往山上运粮,也有不少马车往各处运粮。真真假假,难以辨别。兵卒们不解地问他,廉颇风趣地说:"兵不厌诈么!别看你们运砂的人辛苦些,它比冲锋陷阵的作用并不小啊!"
果然不出所料,驻守在西山的秦军望见大粮山上大片的粮仓,又见赵军运粮的人马不断头,大为震惊!俗话说,军中有粮,人心不慌。这一下不仅表示赵军粮食充足,有长期坚守打算,也给缺粮的秦军,造成一种威压。
秦帅不信,派人暗地打探,有的暗探从粮仓门前走过,却没看出破绽,致使秦军人心惶惶,军无斗志。直到赵括兵败,白起派人来搬粮食,才发现全是一仓仓黄砂。连白起也佩服廉颇计策的高妙。后来人们便把此山名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营防岭。岭上尚有“廉颇屯”遗址。
http://s14/mw690/001RGKPEzy7lPYcote59d&690
图片说明:长平之战百块古碑文化长廊
http://s16/mw690/001RGKPEzy7lPYe6m8Tef&690
图片说明:大粮山景观与长平之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办公楼
http://s15/mw690/001RGKPEzy7lPYg9Vueae&690
(图片说明:此片为大粮山航拍资料片)
http://s6/mw690/001RGKPEzy7lPYltggt65&690
http://s1/mw690/001RGKPEzy7lPYwOIHS8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