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秋村历史文化(二)

(2021-06-03 18:55:11)


探寻秋村历史文化(二)
(明初真武庙)

秋村古属榆次,榆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有之魏榆,后为祁氏之田,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析为涂水邑,战国属赵。秦莊襄王二年聚骜伐赵,取之为太原郡地,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晋属太原国,由分余地为寿阳县。后魏太武时,省入晋阳寻复旧北齐省如中都,隋开皇初,复旧移治汉故城东北,隅废中都,未属余地又分清源县郡,霸属并州,历唐五代不改。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毁并州城,徒治於此。汉更为并州,封圻四百余里,七年后复徒阳曲之唐明镇县,仍为属金大定。初以地广民众割县,东,三百户入寿阳,西,四千五百户入平晋南,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南,六百户入徐沟西北,八百户入阳曲,榆次尚存三万二千六百余户。宝莊邑,也元因之隶,太原路后改冀宁。金以前榆次的疆域北至鸣李村,秋村一段属太原。元正年间古上十一乡,既鸣谦乡曾设秋村都(鸣谦乡一段曾设在秋村)。宋朝时秋村为西北路三铺,榆次七十都在城六都。秋村都四乡十四镇时期,属鸣谦镇,民国三十六年为四区十九编村。解放后隶属与榆次县鸣谦乡,榆次市鸣谦人民公社,榆次市鸣谦东风人民公社,榆次市鸣谦镇,20000年归属榆次开发去,后归晋中开发区。2015年,秋村又归并榆次区使赵管委会。秋村行政管理演变,民国时期为—村公所。解放后为管理区、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秋村邑境罕山北峙,涂水南绕,左枕太行之麓,右跨汾河之浒,一马平川,榆次、太原的交界处,也是太原榆次的门户。官道,村人称古道,由西向东穿旧村中央而过,北京、川陕、云贵通衢,古上京省官员往来孔道。解放后,这条古道依然是出省的主要交通要道。后国道、省道、县、乡道有了区分,由北向南的108国道,这是在民国九年修建的旧路基上扩建,出太原经秋村入南。在七十年代中期,穿秋村新村的北边,由西向东开了一条路,连接107国道,如今这条村边路,路的北边,又一处高楼林立的新村崛起,这条107国道,已成为村中之路。路南为七十年代的新村,村北为2000年之后兴建的新村,一条横穿村中路,有了一种划江而治鲜明的时代区分景观。清末同蒲铁路穿村西而过。民国二十二年占用秋村土地开工,民国二十三年通车,秋村至永康、郝村,入徐沟县,秋村、永康设车站,全境长57公里。同蒲铁路后支出大潼铁路,清宣统二年开工,三年革命事起,民国建元,收为国有,更名同城铁路。民国二十二年,政府拨正太铁路余款,改称大潼铁路,民国二十四年完成。榆次至太谷一段暂通,名正太支路,全境长47公里,北关、修文设车站。九十年代出太原向东的高速公路穿村北而过,入口就在村的西北边。

秋村因古上地理位置的重要,历来是兵家的屯兵之处,也是兵家争夺的焦点。从战国时期历代战争不断,近代史上解放省城太原,秋村也属主战场。 1948719日榆次解放,秋村没有与榆次同步,1949423日与太原解放基本同步。107108国道,高速公路、同蒲铁路,近在咫尺的飞机场,围绕秋村,太原省城向南发展,与榆次衔接,建设大太原,一马平川的秋村,可想更胜以往地理优势的重要。

秋村建村之早,历史内涵却较淡薄,一个方圆十几里内的大村,却没有出过什么知名的大官,当地县志记载聊聊几个微不足道的官吏,更没有富可敌国的大富,也就引不起县志笔墨的重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生活较安逸的村子,环境的好,也就没那个心劲去为生活吃苦受累,去为仕途而奔波。因何生活、环境差的村子反倒历史丰厚?生活的差,逼迫人们背井离乡,吃苦受累去为生活而奔波,一心要出人头地,所以也就有了历史丰厚的笔墨遗留。

秋村人是很会生活的,就古上也很少有外出打工者,何况现在,外出打工者就更少了。村人一句话:“在村里无论做些什么不比外出打工强,”这是实话。秋村太原榆次的交界处,昔日一马平川的土地,水源丰富,一个榆次少有的米粮仓。如今土地早已商业化,充满商业氛围的环境,造就了择业的优势,行业之全。大老板寥寥无几,不大不小的老板且枚不胜数,游走在秋村这个新型的商业集镇之中,齐齐整整上乘的衣饰,吸人眼球彰显生活质量的交通工具,容光焕发的精神,无不荡着时代赋予的自信。国泰民安,生活秩序井然,看着村人好休闲,幸福的指数可想而知了。

秋村历史上虽没有出过超级的大富大官,但还是有那么几户闻名于十里乡邻的富豪,至于五品以上的大官,传说中有,但没有记载,只是历代的口传。有记载的举人进士也有一些,一样没有他们的发展史轨迹。

秋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村子,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周围比邻的村子,都没有秋村气派,一处一处的深宅青砖蓝瓦大院比比皆是,现在想起来白富林老人充满自信的话没错,“秋村过去有半村人都在做生意,是一个很富有的村子,周围的村子没法比,现在周围的村子就更没法比了。”也确实是,在我印象中,那些泥皮平房有,聊聊的几处,就我家解放后,分得财主的三间马圈,门窗的工艺都是很考究的,那些住人的庭院,其三雕,气势与风格,可想而知了。社会的进步,人们思维的更新,对已成为记忆的尘封历史文化,大呼毁得可惜。文革时期,造反派手拿着锤子,发着狠,以超人的革命行为,用尽了全力,砸掉了文化的精髓,只怕留有一点痕迹,让牛鬼蛇神依然招摇井市,存活在势不可挡的大革命中,嘲笑革命人。现在社会发展了,但现在的匠人,决做不出过去那些细腻的工艺,现代语“三雕艺术”。家家不同,古老的手艺造就的历史文明,讲究到两边的门蹲石,与顶柱的石鼓上,独具匠心的图案,让人对古上的匠人难以想象,与挚诚的敬佩之情。

    秋村历史上一段称凤凰村,它是以村子的形状来命名的。过去建村是很讲究的,村的形状多以凤凰、寿字,双喜字、龟字,品字、福字等。凤凰是中国四大吉祥物之一,古上榆次以凤凰建村,并以凤凰来取村名比比皆是。秋村分四个自然村,东头在东南处为凤头,南头在西南处、北头在东北处,形似凤凰的两翼翅膀,庄儿上在西北处,为凤尾,一个凤凰东南飞之势,故称——凤凰村。单庄儿上有人说一段称永宁堡、桂林庄,此名在解放前夕,依然在庄儿上东西门上面刻着。其实不然,东门永宁堡,西门桂林庄,只是一个心意美好的楹联而已, 并不代表什么村名。

关于秋村村名的来历,据史记记载,东汉时期江南一枝秋姓迁入太原地区为官经商,秋姓分布也这样记载。当时太原老城在晋源,秋村也在太原地区之内,并隶属于太原。秋姓迁入太原地区,太原或太原周围没有听说,也没有相关记载,有秋姓落脚的信息,只有秋村有秋姓落脚的传说。以此看来,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秋姓初来之地秋村,是很有可能的事。(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