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苏家庄村历史文化(一)

(2020-11-02 09:26:28)
探寻苏家庄村历史文化(一)

二零一四年的正月二十四,随着年味的淡,历年的人情世故也近尾声。一腊月,一正月,单位事、家里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有了一点闲暇,开车东上,年前就想去东赵乡伽西村,而没有完就的心思。

出了热闹的城市,进入一望无际的黄土世界。新年伊始,然而北方的黄土地依然未醒。我停下车,伸了伸两个多月紧张的四肢,深深地呼吸着随风而至的清晰,好不舒畅。自然总是给人舒适的,何况一个钟情于大自然的我,心境可想而知了。

我偶尔听说,老城内的城隍庙与伽西村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如何,这一老者也说不清楚。城隍庙怎跟伽西村搭上了关系,一个榆次偏远的小山村?喜欢地方文化的我,为了了解这一隐隐约约的故事,踏上了一解狐疑之路。如今的路很好走,村村通,去哪都是一展的柏油路,无不体现着党的亲民政策与民富之像。 

当路过苏家庄村的北路口时,还不到9点,便生了进苏家庄村的心思。道听途说,榆次苏家庄村,早年叫苏家岭村,上京古道沿村北而过,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村子,是古上榆次境内一个强人出没之地。榆次至今流传者一句民谚:来往古道上的行人、商客,出了苏家岭,才能往家写平安信,可想苏家庄村无疑在古上是一个虎口之险地了。

苏家庄村我来过一次,是在60年代六岁的那年,跟随父亲赶着生产队的一百多头羊,在苏家庄村放羊,整整一个秋天,半个冬天。那段放羊的日子想起来,虽然辛苦了一点,也算是我童年的一段幸福时光。六岁多点的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每天也就是个玩了。因秋末,平川收秋,收尽秋之后,又要翻地,所以没有了羊吃的东西。到山村放羊,村里是很欢迎的。羊粪是种田的好肥料,白天在山坡上放羊,晚上给村里卧地采粪。三天挪一片地方,几个月下来,自然给村里的好多土地上了肥。给村里卧地采粪,村里管放羊的一日三餐,而且管饱吃,吃的还不错。每天早上小米干饭炒土豆丝,中午多是杂粮、或白面条,晚上玉米面窝窝、馍馍、也时有吃烙饼。大队对我父亲三个、加我四个放羊的很好,在生活上尽生产队的条件,吃饱、还吃得很好,这个生活条件,在当时我窘迫的家是享受不到的。

时光荏苒,往事犹新。现已半百多的人了,当年一个跟随父亲贪玩的放羊娃,如今的我是万万想不到,以一个探寻者的身份走进苏家庄村的。故地重游。当走在苏家庄村的街上时,收回了往昔的回忆,揉了揉不知为什么,有了涩意而模糊的眼,在缓慢的车速中扫视着。

回头不见辛夷树,柳暗花明又一村。苏家村已全然不是印象中的苏家庄村了。沿街看不到过去的一丝旧得痕迹。印象中一下雨泥泞蜿蜒的土路,残垣破败的土墙土窑,一些不上眼的砖瓦房,全然不见。眼前宽阔的水泥街面,绿树成荫,鳞次栉比不同风格的楼房,瓷面瓦亮的门楼,小汽车比比皆是,一派新生活景象。今非昔比,令我非常的欣慰,看到了苏家庄村人与时俱进,勤劳致富的硕果。一切源于党的政策,不然一个丘陵之地,焉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心里高兴,就想看个仔细,索性把车放在一个较宽敞的地方,徒步与大街小巷之中,查访村名的来历之时,村容村貌也一览无余了。不虚此行,在村里遇到了好多热心的村民:戎红明、戎存练、郭二会、齐臭会等,郝师傅、郭师傅,还有个别村民不愿说自己的姓名,我也就知趣不问了。大家尽自己的记忆,使我知道了一点苏家庄村的过去和现在。

村人对村名的更迭与村里大概的历史情况知者不少,只有一点不太清楚,苏家岭村何年更名为苏家庄村没有一个具体,苏家岭以前的村名叫什么?村人就更不一而知了。苏家岭这个村名也是宋朝年间的事,距今八百多年。苏家岭这个村名老少皆知,这在榆次农村来说是少有的事,说明苏家庄村有着良好的文化传承,很是不简单了。

苏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比较丰厚的村子,因挨着昔日的上亰古道,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也就多了一些。早先去苏家庄村七绕八拐,而且还是渐高的土窄路,根本没有自行车的用武之地。近年高原线沿村北而过,大大方便了村人的出行,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走自如。村子东西窄、南北长,沟下、坡上,西面的平处都有人家。还是地形的原因,村子看起来不是很集中规整。住窑洞的人家显然不是很多了,多是水泥砖混的平房。由于村人经济条件的不同,房舍也就有了差别。

苏家庄村比邻:西赵村、白草坡村、尚村、山庄头村等。古上曾设都,民国时期属二区二十七编村。解放后隶属于山庄头乡、东赵乡、东赵东方红人民公社、山庄头人民公社、山庄头乡,现隶属于东赵乡政府。离老城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解放前土地一万多亩,这在榆次来说,万亩土地的村庄是不多的。如今修公路或各种外住企业占地,大约不到八千亩。多是旱地、坡地,水浇地很少,几乎是一个靠天吃饭之地。解放前3000多人口,现今2400多人,连上外住人口有三千多。苏家庄村一个昴梁沟壑纵深之地,荒地的多,使一些动物有了栖存之地。大的动物有过狼、狐子。狼到七十年代后期,因大搞大寨田,没有了荒地,狼狐失去了生存之地,渐渐地消失了。村址没有变迁,村中央的文殊庙是老村址的标志,随着人烟逐渐增多以文殊庙逐渐扩散。

苏家庄村在榆次的东边算是一个大村,人多姓氏来地也非常的杂,初步统计九省十八市,外地人超过了当地人口,多是定襄县或五台县人。其实解放前还没有定襄县,是解放后才设的定襄县,该都是五台县人才对,因为解放后落户苏家庄村的定襄人就很少了。五台县土地贫瘠,多是明末清时期来苏家庄村种地讨生活的。亲戚拉亲戚,朋友拉朋友,渐渐成为苏家庄村盖过本地人的外来大户。村里戎、郝姓较多,为村里的望族大户。据说郝姓是从榆次中郝村迁到苏家庄村的。

关于五台人明末大清时期,初迁来苏家庄村还有一段故事。五台人初来到苏家庄村落户,好地都有坐地村人耕种,只能自己去开垦草都不生的沟坡荒地,但是与种好地的人家是一样多的税。县官收税不管你土地好坏,只以亩数来算。每年苏家庄村总是完不成县里的官税。清中期,迁来一户五台人,这个五台人是个举人,因何没有去任职,村人不知。落户两年之后,尽然当选了苏家庄村的村长。这个不奇怪,因为五台人多与本地人,自然势力也就强与过去了。县里的关税依旧年年完不成,这个村长就背上稍马子,前边装了小米,后边装了砂锅,就来到榆次县衙门口支起了锅灶,生着火熬起了小米粥。衙门当差的上来就要驱赶,一看锅灶旁摆着皇家颁发的举人证,吓得差人感紧回去报了县太爷。县太爷出来一看,撩袍跪下施礼,一再邀请进衙一叙。举人村长不言声,只顾喝稀饭。县太爷因没有举人村长的职称高,村长不言声他也不敢起来,就那么一直跪着。举人村长看县太爷跪了有一个时辰了,才收起了锅,说了声起来吧,自顾前边进了县衙。从此,不仅免了苏家庄村历年所欠的官税,而且从新制定了好地、荒地的税收标准。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清楚,但是从古上一直在村里流传至今。(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