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秧歌演员—马宝莲
(2017-08-17 10:49:17) 
1965年18岁的她,已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不顾父亲的反对,考入了榆次县秧歌剧团。入团后,主攻青衣,拜著名秧歌青衣演员邱金兰为师,开始了正规的艺术生涯。当时她还是使赵村晋剧团的主要演员,村里说什么也不放,颇费了一番周折。因有几年村剧团的基础,自己又勤奋努力,舞台艺术进步得很快,半年时间,已是秧歌剧团的主要演员了。排的第一部戏《送肥记》,一经演出轰动了剧场,演了个满堂彩。不久,又排了《哑女告状》、《偷南瓜》、《颂樱桃》、《割田》等,这些剧目成了她的成名作,享誉晋中、太原一带的著名秧歌艺人。
由于十年动乱,秧歌剧团被解散,她被分配到蔬菜公司当了售货员,即使这样她也没有忘了唱秧歌,仍在偷偷地练功。当时邱金兰老师在食品店卖糕点,她暗地找到老师继续学艺。老师含着眼泪边教她边说:“我坚信秧歌这一小剧种,有它坚强的生命力,有朝一日是会重返舞台的。”正如当时群众说的:“青衣旦卖了菜,卖高底的卖了糕点(卖高底指传统秧歌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榆次市秧歌剧团恢复,马宝莲继续从事演员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和演出,培养秧歌后继人才。
在她的艺术成长中,除了得到邱金兰老师的真传外,还得益于众多的名老艺人和艺术家们的指教。如:秧歌界的王基珍(盖汾阳)、张效富(圪瘩丑)、王振基(蛤蟆丑)、李俊卿(俊卿旦)、王保根、董世俊(有儿旦)、李俊林、王效端(香蛮旦)、晋剧青衣王万梅、教师李俊德、音乐常国柱,山西省音协理事晋中音协主席秧歌编导程良、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戏剧编辑李春芳、山西电视台导演李广和、摄像师李全安、晋中电视台录音工程师聂昌盛等。在名老艺人和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熟悉和掌握了一百多首晋中秧歌的曲调,并吸取晋剧、碗碗腔曲调的艺术营养,运用于演出中。既不失秧歌风味,又有新意,开创了富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秧歌演唱。
历年来在剧团排练和演出的剧目中,由她主演的历史传统剧有:《偷南瓜》饰演二八佳人,《卖高底》饰演二姑娘,《割田》饰演旦角,《算账》饰演刘良环。移植传统剧《哑女告状》饰演掌上珠,《状元与乞丐》饰演柳氏,《恩仇记》饰演施秀琴,《五女拜寿》饰演扬三春,《拉郎配》饰演夫人,《风筝误》饰演詹夫人,《鸳鸯会》饰演沈素。现代剧《迎女婿》饰演钱旺妻,《来福相亲》饰演喜梅等。
几十年从艺走遍晋中各县城乡及太原市等地工矿区,走进老区,走进家庭院落为老百姓演唱。多次代表我市秧歌剧种,参加地区及省的戏曲调演并获奖。1981年为中国民歌集(山西卷)录制彩色音响二十余首。同年为山西人民广播电视台录制秧歌选段及传统戏曲片《状元与乞丐》选场、《卖高底》、《恩仇记》、《迎女婿》,并在全省电视台播出。山西日报、太原日报、榆次报登出照片和评论文章。1982年参加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我就爱他》一剧荣获二级优秀演员奖,并在省电视台录制了该剧。1987年参加了晋中地区“振兴杯”,自创剧目调演《来福相亲》荣获主角一等奖。1986—1987年被榆次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晋中广播电视局推荐演唱的晋中秧歌选段,在全国10多个省的60多家电视台播出。她演唱的唱段1986年由山西省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晋中秧歌盒带发行全国。上述节目都得到了有关业务部门及观众和听众的好评,赞誉马宝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乡音吐翠盖中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