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的批评都出于善意
(2014-08-18 16:53:58)
两次见到邱震海,一次是上海书展,另一次便是天翼大讲坛堂。书展上他签售自己的新作《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并和台下读者互动,妙语连珠。天翼大讲坛堂上的邱震海,更是才情横溢,观点犀利,听得到场观众大呼过瘾。
作为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邱震海的走红源于他能说,会说,敢说。对于观点和思想的交锋,他崇尚君子之辩,之所以坦然,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所有的批评都是出于善意。
文 马丽
讲话慢的嘉宾没法上节目
坐在台下听邱震海做演讲,一旁的两位听众不时鼓掌叫好,还不忘评论,“邱老师真是敢说!”不停地说,很敢说,选择性地说,这“三说”在邱震海这里,是如何完美掌控的?“这取决于我对自己的定位,我是独立的学者,有一种使命感,同时又很超脱。我始终认为,只要是建设性的批评,善意的批评,这都是为了大家好,为了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好地朝前走。”
在邱震海看来,“很敢说”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更看重的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震海听风录》也好,《寰宇大战略》也好,一档节目45分钟,他犹如“大厨”,既要掌握现场的火候,又要激活嘉宾的思维,场上节奏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过这样的事,诸如安排哪位嘉宾先说,或是在哪个关键点上及时喊“cut”,在邱震海看来只是“雕虫小技”,“遥控器在观众手里,你不能让他看到有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他换台了,然后过了10分钟调回来,那个人还在讲,说明这个电视节目很糟糕,45分钟就这样结束了。”
他的任务是,要故意让嘉宾们“吵”起来,观点的碰撞要看似一不小心变成冲突,让不同嘉宾之间的意见形成交锋,这种形式的展示观点才有意思,“因为就算仅仅从吸引观众的角度出发,再高深的思想也要懂得抓准眼球,才能让观众信服。”邱震海讲话是出了名的快,他开玩笑说,讲话慢的嘉宾根本没办法上他的节目,“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某个人说你的观点我同意,罗列一下,然后再补充一点,5分钟就浪费掉了,上我的节目,光温和是没有用的。”
吵架不是辩论,庸俗也不是幽默
爱默生说过,在群体里面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其实,邱震海小时候很内向,并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孩子王。“我这个人本质上性格是很安静的,自己独处时,尤其如此。但我也有外向的一面,父母亲的遗传在我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妈妈很外向,当然,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我必须展示外向的那一面。”
起初是因为喜欢写东西,想看看自己的文笔怎么样,后来写着写着,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渐渐给自己定位。被观众接受的过程,自我萃取和历练的过程,都是变得更加成熟的收获。2006年,《震海听风录》开播,论坛BBS上,邱震海花了30分钟去看,发现足足有30页跟帖全部都是在骂他,说“别再让我看到你”之类的话已经算是客气的。
他不是一个随便就能妥协的人,对于观点的执着超乎别人的想象,后来他干脆把这些网民意见收集起来,在博客上开设了“批评邱震海”的信箱,给他们一个通道,“你虽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只要言之有物,我甚至会在节目中也选用这些观点,引导大家走向正面表达的道路。”他认为,需要在网民中间推广理性之争,君子之交是思想之辩,真正好的交流,人格会互相欣赏,“吵架不是辩论,因为辩论不涉及人身攻击,庸俗也不是幽默,真正的幽默是智慧的体现。”
但他也承认,近来的感觉是,网民的素质在提高,民众思维的提升超乎了他的预料,“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准从只会骂人,到懂得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再到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谈笑有鸿儒,往来亦有白丁
邱震海的生活中,谈笑有鸿儒,往来也有白丁。他喜欢和各种阶层,各色人等打交道,在和很多不同的人聊天中会发现,有很多观点会触动人心。他从广州白云机场出来,坐上一位的哥的出租车,对方对于时事、社会热点侃侃而谈,令他认识了普通人的另一面。
这些生活中的琐事,他也会在微博上晒出来,与大家分享。今年年初,他也曾因在微博上曝光杭州出租车乱象,而成为红人,当时他受浙江大学邀请去做一个报告,却在西湖苏堤边上屡遭出租车司机拒载,在微博上吐槽后,引来大量的媒体关注和转载,最终引起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重视。至始至终,邱震海都在强调一点,自己这么做是“希望杭州一切都更加美丽。”
社会的进步总是一点一滴地向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邱震海这样“挑刺”的人,也需要更多普通人唤醒自己“安于现状”的灵魂。他在《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一书中写道,“今天的中国,某些领域发展太快,某些领域又发展太慢,以至于我们无论是发展太快还是太慢,谁都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于是就仓促应对,忙中出错。但同时,我们又没有理由完全来为自己开脱。没有经验,仓促应对,这充其量都只是客观因素而已。”不论何时,让我们所生存的国度朝更理性更成熟的方向推进,是每个人的责任。而在这其中,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所要担负的责任更重,“老百姓可以抱怨,但如果精英、学者也只是同样的眼界,那是失职的。”
邱震海在自己的节目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需要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不要在某个问题上走偏,“现在的问题是,就像做外科手术,我们的手术方案已经确定了,关键是大夫要怎么开,手里的手术刀要运用好,所有人要聚焦共识,穿越个人立场,抛却情绪,在逻辑层面展开探讨。未来当然是有希望的,我从不怀疑这一点。”
### 邱震海小档案
1962年出生于上海,后留学德国并获博士学位。凤凰卫视《震海听风录》、《寰宇大战略》节目主持人。擅长国际问题和中国转型的研究和分析,以观点犀利、富有大局观著称。出版有《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