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策略
(2010-03-12 13:19:43)分类: 教学论文 |
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策略
姓名:梁红运
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地址:山东省荣成市石岛迎宾路97号
电话:0631-7380575
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增设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显著特性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越俎代疱,又不能放任自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潮起潮落”为例,浅谈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投石问路——“导”在质疑之前
二、抛砖引玉——“导”在方法之上
关键词:
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增设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显著特性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大特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越俎代疱,又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的主题活动——“潮起潮落”为例,浅谈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投石问路——“导”在质疑之前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基础为出发点。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淡薄,生活阅历浅薄,一时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出的问题过大,如“宇宙空间”;二是提出的问题很浅显,没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如“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于是,我充分利用濒临大海的地域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美丽的海边,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亲身感受和寻找研究对象。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学生们跟随着一次一次的潮起潮落欢动着,欣赏着海浪与礁石一次次的碰撞,在快乐的游玩中学生们开始思索,“老师,潮起潮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潮起潮落的时候,海洋里的小鱼,小虾他们在干什么?会不会被海浪冲撞到礁石上?那边赶海的奶奶利用退潮的时间在海滩上挖蛤,挖蛏呢,人们还可以利用潮起潮落干什么?我听爷爷说过很多关于退潮涨潮的谚语呢。”通过实践观察体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个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学生们产生了质疑,并且强烈的想要知道答案。于是,我顺势引导,将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探索、研究自然奥秘的求知欲。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根据问题类型归纳出4个探究小主题:潮起潮落形成的原因;潮汐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潮起潮落与人们的生活;有关潮起潮落的谚语和作品等等。这样,一个以“潮起潮落”命名的主题活动便拉开了帷幕。可以看到,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分析问题,也学会了如何确立主题。
二、抛砖引玉——“导”在方法之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探究方法;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去尝试方法;留下一点空间,让学生去归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实践,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如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为此,教师可以从小组活动入手,让学生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一是“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来提高合作效能。以“潮起潮落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活动为例:有的同学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对渔民进行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有的同学到大海边实地考察,还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看有调查的、有采访的、还有照相的他们各司其职,获取了大量的、真实可靠的课题研究资料。这次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真实的体验。二是“合”的方法。有些活动由于分工具体,学生的信息往往可能狭窄或片面,所想到的问题,也是一己之见。所以为保证知识的真实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发挥集体的作用,应及时组织交流总结。交流时同学之间应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思维方式等。还可以通过合作评价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精神,如:为了给关于“潮起潮落”资料收集添加砝码,我还专门在班内设计了一个 “我们是蓝色战队”的小组活动。对关于主题知识了解的最多的小组颁发“优秀战队”证书。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探究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为了获得胜利,有的同学上网查找资料,自制资料卡;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收集资料,绘制了采蜜卡;还有的同学找到有航海经验的老渔民问长问短,写出了长长地采访记录。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推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使他们不畏困难,具备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课堂上个个争相回答,有理有据。一节综合实践课不仅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积冰成塔——“导”在过程之后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与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深化知识层面。
1、重结果,更重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每个同学都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如:在“潮起潮落”活动中同学们整理了一本本厚厚的活动资料,一张张来自实践的照片、手抄报、想象画、“采蜜卡”,一篇篇记录着成长与体验的日记,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不仅在于获取了多少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同的探究者在探究过程中有不同体验、发现、收获。因此,成果汇报时,鼓励学生把自己活动中的感受、发现、成果主动与在班级里的同伴们交流,分享活动过程的快乐。
2、重总结,更重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重视阶段性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如:在班级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着重让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交流过程中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把自我反思性评价合理的贯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激励自己,让反思成为他们不断实践、主动活动的动力。
3、重升华,更重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把权利还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把机会赋予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还把一片自由的空间划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勇敢向前。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让他们的未来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