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7月中旬的一天,莫淑珍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个清晰的男声:“北京藏医院吗?”
莫淑珍说:“是的。”
“我找莫淑珍大夫。”
“我是。”
“我是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编导,看了《婚姻与家庭》杂志,很有感触,想采访您可以吗?”
“当然。”
当天下午,一位英俊挺拔的高个男青年出现在莫淑珍面前,他是《半边天》编导王正。这时正好病人稀少,莫淑珍和他聊了起来。莫淑珍说起来北京闯荡的甜酸苦辣和种种经历,及自己所有的梦想。编导也很激动,他说:“我看了那本杂志,就萌发了要采访您的念头。因为我也是外地人,先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分到中央电视台,想起外地人在北京的遭遇,有许多的不容易,所以,很佩服您的勇气。”面对这位年轻热情的编导,莫淑珍心里想,漂泊的日子太长了,世界应该属于年轻有为的人,心里涌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壮。
王正的选题,台里很快批了下来,接着便是几天紧张的拍摄。当莫淑珍再一次向他说道:“人生有三大愿望,有一本写我的书,有一部拍我的电影,在北京有一个治疗不孕症的医院。让我们民族医药为天下千千万万的家庭送去温暖和幸福,是我一生永远的追求。”他一次一次地要她重说,就这几句话,说了五遍,王正才说“OK”。莫淑珍觉得,摄影机对着你,500瓦灯泡照着你,脑子里一片空白,说了上句没有下句,那感觉真是要命。
一天深夜,电话铃响了,王正在问:“莫大夫,您在藏医院什么职位?”
莫淑珍说:“不孕症专科主任。你怎么这么晚想起问这个?”
王正说:“我还在机房剪辑带子。”莫淑珍真为他的工作激情所感动,而王导却说:“这是经常的事。”
2000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播出了莫淑珍的专访——佳雪女人故事,莫淑珍向全国同胞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一时间,北京藏医院传达室的电话给打爆了,许多病人说:电话三天也打不进去。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每天排队候诊,平时像疗养院一样闲空的医院突然喧嚷热闹起来。
许多病人走进莫淑珍的诊室,半是娇嗔半是埋怨地说:“莫大夫,你为什么不早点上电视?把我们耽误到四十多岁。”莫淑珍很惭愧,她二十七岁就开办不孕症门诊了,这些年里,她始终在努力,一直在追求,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至今还是干坐着,把自己也耽误老了。
全世界有许许多多需要治疗的不孕症患者,有一位四十多岁海外患者治愈后告诉莫淑珍说:“许多老外不能生孩子,想孩子都想疯了。有的人在医院的围墙上搭梯子,去医院妇产科婴儿室偷婴儿的事,也常有发生。”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不育症是全世界一个主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不育率在各国调查结果不同,一般占育龄夫妇的10%——20%左右。后代,对每一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全世界有几个人知道莫淑珍,知道土家族医药的神奇呢?
莫淑珍深感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