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选刊》2018年第8期精彩看点

标签:
文化 |
重读八十年代(二题)
朱伟
选自《重读八十年代》
中信出版社2018年6月版
《重读八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过去一个世纪里罕见的年代,浪漫、理想主义、生机勃勃、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未来的一切,仿佛都在这个年代,正被所有人开创着。这个年代的大众印象,在朱伟这里变成了一位位传奇作家,以及对他们各自作品的阅读、梳理、分析与再评论。这份丰富的记录,还原了那个热气腾腾的年代。那些梦想、那些凌云志,那些飘扬在空中的激情与想象,触手可及。
——《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
朱伟
插画:吕桂洁
那时,我和何志云住在白家庄,张承志住在三里屯,李陀住东大桥,李陀坐两站路公共汽车就到我家了。郑万隆住东四四条,史铁生住雍和宫大街,阿城住厂桥,在一个城市里,彼此距离都很近,骑着一辆自行车,说到就到了。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亲密无间,彼此是可以不打招呼,随时敲门都可进去的;是可以从早到晚,整日整夜混在一起的。我还清楚记得,早晨我骑车去阿城家里,他总在被子里瓮声瓮气说:“催命鬼又来了?”傍晚去,他则总不在,桌上有留言:“面条在盆里。”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学》上任时有个就职演说,没有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很低调。他的上任,意味着八十年代的文学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着《人民文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摘自《重读八十年代(二题)》
最后的电波
季宇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季宇
插画:吕桂洁
军事题材,写刀光剑影、深谋远虑易,而写感情之发酵难。《最后的电波》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在不挤占叙事空间的前提下,让情感得到了最大化的生长——战友情、兄弟情、亲情。所谓情者,心有牵挂,对人间世有挂碍、有不舍,这与战争行为本身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所以李安本才那么汲汲于下山。写出这种不舍,小说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在于如何疏浚这种土石一样厚重的不舍,也就是破执。在小说里,破执的方式是忘我和取义,这都指向了行文不断强调的“铁”的精神和“铁”的状态,而“情”又不致让这份“铁”,缺失一种必要的温度。
——摘自梁豪评论《一切行事之初心》
冰山
沈念
选自《野草》2018年第3期
http://s1/bmiddle/001REq11zy7mkOvVms810&690
沈念
写信的日子,是我最欢欣的一段时光,我不信她没有读懂我那些隐蔽的爱慕之词,可她偏偏不予理会。情绪荒冷,南北相隔,单相思无疾而终。我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回县公安局做了法医。听说她去了北京,就更加不抱那些奢侈的念想,再也没主动联系过。有次我喝多了,搂着酒桌上的哥们儿说,我的罗曼蒂克是在他妈的信纸上消亡的!哥们儿笑话我是个可耻的意淫者,但我,好像从来都没有彻底忘记她。
——摘自《冰山》
嗥月
葛水平
选自《湘江文艺》2018年第1期
葛水平
狼群在森林中开始追逐一只野猪,它们的族群需要快速繁衍,怀孕的母狼成了狼群最有威力的头领和保护对象。公狼在疆域边界做下标志,它告诉附近的狼群,在标志的这边有一匹已经怀孕的母狼。母狼不再出去觅食,它懒洋洋卧在泛青的草地上,有时候会望着林木缝隙处发呆,它不再对公狼的荷尔蒙气息感兴趣,它的身体里孕育着新的生命,对死去的公狼,似乎思念已经成为过去。
——摘自《嗥月》
空中道路
班宇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5期
班宇
班立新说,这本书还讲什么,你再说说。李承杰说,还有就是死亡,这个男的,日瓦戈医生,坐在公共汽车里看景儿,经过一个行人,穿着紫衣服的外国姑娘,公共汽车开过去,他超过紫衣姑娘,然后他就死了,公共汽车停下来,紫衣姑娘又跟他相遇,看了他一眼,继续往前走,又超过了他。班立新说,这是啥意思。李承杰说,我也一直在想,没太悟透。班立新说,可能就是歌里面唱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李承杰说,大概也有这层意思。班立新说,日瓦戈医生,最后是啥毛病呢,走得这么急。李承杰说,不知道,估计是心梗。班立新说,你刚才说书还没看完,但主角都心梗了。李承杰说,其实这书我是在看第二遍了,我也不知道刚才为什么要说没看完,你有什么好的道理,也来讲一讲。班立新想了想,然后说,针叶林高于阔叶林。李承杰点点头,不再说话。……
山中的阴晴瞬息万变,缆车一辆接着一辆走,相隔几十米,到了最后,只剩下班立新与李承杰两个人,他们共处在一辆缆车里,坐在两侧,乌云很近,抬手可及,李承杰背对着山峰,目不转睛地看着两侧逆行的风景,班立新只注意着那片乌云,柔韧而漫散,他从来没有这么近接触过任何一朵云彩,他想,闪电会不会也在其中,然后他就看见了闪电,天上的一道光,在他眼前聚集、分解、消逝,伴随着巨响,他闭上眼睛,但闪电的模样仍停留在那里,长久不散。
——摘自《空中道路》
美人痣
朱朝敏
选自《湖南文学》2018年第6期
朱朝敏
三个月后,来“妙相”的客人一天天多起来,绝大多数是来取痣,主要是取脸上的美人痣,也不局限美人痣,还有其他痣的,不管是一点黑,还是肉痣,统统要求取掉。这事说来,与宜江市曾经发生的两桩命案还很有关系,两个女性遇害,都被挖掉了美人痣。四五年前的命案,没有破,美人痣留下的恐惧阴影就不会消除。
“妙相”适时在媒体(微信公众号、社群部落、微博、自媒体APP等)打出取痣的精彩广告。这广告去掉传统的单纯口号形式,植入情景式的故事模板,配以动漫或沙画或脱口秀,抑或电影细节。还不止,黄小璐又玩起直播。那直播,颇费心思,通过去年为丰收酒业做纪录片合作的媒体相助,黄小璐几经折腾,终于在“妙相是你啊”直播平台制作出融入情景故事的直播。直播口号是“妙相在左,真相在右”。情景故事以那两桩美人痣命案为背景,讲述一个女孩祛痣后破蛹成蝶的故事。
——摘自《美人痣》
作家行走:
巴黎记
于坚
选自《雨花》2018年第6期
于坚
于坚摄于巴黎
在巴黎森林漫游,背着一只水壶,一个照相机。巴黎之光令人以为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布列松或者维利·罗尼,他们眯着眼拍啊拍,对着每一条街道、每一幅窗帘。终于找到了那个梦中的窗子,多情的黄色之船。这种漫游仿佛梦游,仿佛不断发生的转世。仿佛已经被一部费里尼或者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聘为演员,扮演着一个寻找时间的角色,是的,寻找时间,没有比这个角色更无用更容易的角色,只需要到处闲逛。许多野心勃勃的家伙在这里失去了野心,他们藏好信用卡闲逛起来,在一个小公园里挨着一家教堂发黑的岩石墙根发呆。在世界的大多数都市,你必须成为某种百折不挠的角色,为在人生舞台上谋个好位置而疲于奔命。
——摘自《巴黎记》
读大家:
沈从文的昆明时期
张新颖
选自《沈从文的前半生》
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2月版
《沈从文的前半生》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张新颖写道:“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翔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于是,张新颖抑制不下冲动,写作《沈从文的前半生》,重走一次沈从文于1902年到1948年的人生轨迹。
张新颖
“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概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这样一种长久的困难压抑了建立关系的自觉意识,进而把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
——张新颖
锐阅读:
小花旦的故事
王占黑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6期
王占黑
“我”和小花旦的牵扯从嘉兴到上海,正好是对社区空间“泛开去”书写的一种实践。我把对城市景观中落后但蓬勃的部分,从一个原有的固定空间内拉出去,拉到小说中所说的“上海的另一部分”——“电视和海报上没有的部分”里去,也是“我”和小花旦乐于观看的部分,比如嘉兴路,定海桥。它们在风格上很不“上海”,却正是构成上海的实体元素。而这种观看又因时间的“泛开”而生出另一种变动的轨迹——城市风景在“我”和小花旦的十年交往中展现着消失和更替。海宝正是这样一个鲜明的符号,它以当年的微笑姿态残留在各条马路的角落,“当下”沦为一种记忆。许多人把它忘了,只有同样被人遗忘的小花旦还牢记着。他又提醒了另一些身处边缘的人,颇有英雄相惜之感。
——摘自王占黑创作谈
潮阅读:
看见鲸鱼座的人
糖匪
选自《看见鲸鱼座的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看见鲸鱼座的人》
糖匪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中用最简洁的方式总结过小说家至少要同时采用的三种语言:作家自己的语言;角色应该采用的语言;世界的语言。当刘宇昆指认糖匪是在“用类型小说的语言来讲类型小说讲不出的故事”,他所谓的“类型小说的语言”就是当代科幻小说作者共享的那个赛博朋克世界的语言,包括各种虚拟现实技术,弱小个体在强大技术面前的消失,集中化管理,外星移民,资源穷竭后渐被遗弃的荒原般的地球文明,等等。是这种“赛博朋克世界的语言”使得糖匪暂时被归入科幻作者的阵营,而令她进一步被独自辨认出来的,也即刘宇昆所说的那种属于糖匪的“独特声音”,则来自另外两种语言,她自己的,和她小说中那些角色的,抑或,是这两者的结合。
——摘自张定浩评论《看见鲸鱼座的糖匪》
八方阅读:
海
(马来西亚)黎紫书
选自《鸭绿江》2018年第6期
黎紫书
黎紫书成长的年代,资源有限。母亲带回家的娱乐杂志是她的主要读物。“当时看的是《南国电影》之类的杂志,印著林黛、白光这样的人,都是明星。”对于年幼的黎紫书来说,这些杂志最大的看点是其中的电影故事梗概。
“我喜欢把这些故事从文字还原成画面。”借助于她的想象,黑白的文字开始有了声音、画面、光影、氛围,一个个名字背后的人物形象也在脑海里鲜活起来。
到了中学时代,她还是没有多少朋友。“唯一的朋友是一个经常被人欺负的智障儿童。每天下课我们都坐在一起,分享食物,也不讲话。直到有一天,他退学了,我也没有了这个唯一的朋友。”
黎紫书躲进了图书馆。书里的世界“漂亮、广大而充满想象力“,为她打开了一一扇扇逃避郁闷的现实世界的窗口,也从文字中找到了自己最认同的表达方式。
——摘自谢璇《马来作家黎紫书的阅历人生》
她如此年轻,却像传统匠师对小说这门技艺,充满崇敬和热情,她的小说语言不被现代性的病毒所侵袭,她可以岁月静好,这洋一直写下去,最后会构筑出一座伟大的小说神殿。
——摘自黎紫书《野菩萨》骆以军题跋
《中华文学选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100705)
每月1日出刊,每期定价15元,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邮购可联系编辑部或指定微店
http://s11/mw690/001REq11zy7lK44nYeK8a&690微信公众号
http://s16/mw690/001REq11zy7lK44LVdZ8f&690微店二维码
http://s6/mw690/001REq11zy7lK455OFn75&690
中国邮政订阅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