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65dbd535gx6COGdbrYXe7&690
陈寅生刻《洛神赋》铜墨盒
甘
桁
我收藏了一只铜墨盒,墨盒呈八角形,直径为6.5cm,盒高3.5cm。墨盒面节刻了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192—232)《洛神赋》的一段,不知何故去头掐尾,文曰“(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震荡而不怡。无良媒以结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凡三百余字,字小如火柴头,娟秀工整,镌刻精细。
盒面左有11字款,文曰:“卯金宗子因(田)圃氏文房清品”。卯金刀为“劉”(现简化为刘),史书上“卯金之裔”,即刘氏后代。故“卯金”此处指“刘”。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可知此墨盒为刘家长子因(田)圃氏的文房之物。至于因(田)圃氏,目前还查不到具体的材料。
四周八面(墨盒盖和墨盒身上下连接成为一面)分别刻有书法、人物和山水。用不多的笔墨勾勒的画面,女子形象生动,或倚立,或读书;远山近水,古树屋舍,一派逍遥情趣。翻开墨盒,盒盖反面还嵌有砚石,用以舔笔。特别是有一面刻“休嫌铁研(砚)磨穿,但期笔墨缘结”的句子,最中我意。
墨盒底铭为“德元”二字。
铜墨盒的高度,或称“是否高桩”是判断墨盒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普通清盒高度在 3.5cm以上,而民国盒一般在3cm以下。而《洛神赋》“德元”铜墨盒高度是3.5cm,
那么,可以断定此铜墨盒当是清代之物。
http://s15/middle/65dbd535g85975f6b54fe&690
http://s12/middle/65dbd535g8597614e044b&690
http://s3/middle/65dbd535g8597634f05b2&690
http://s13/middle/65dbd535g85976606b66c&690
http://s10/middle/65dbd535g859768451af9&690
《洛神赋》“德元”铜墨盒,三百余字,其布局之规整,其刀法之干净利落,字字之纤细精美,令人叹服。铜墨盒盒身的人物山水,形象生动,足见其绘画的功力。望气断纹,是墨盒包浆润泽自然,布局整齐匀称,其刀刻线条爽朗,刀刀交代清楚,形神兼备。铜墨盒收藏家冷松先生提供的陈寅生铜墨盒实物图片,特别是几方底铭“德元”款的铜墨盒图片(见附录一),我从书法和运刀上反复对照,复又见冷先生提供的河北藏友杨先生刚买到的陈寅生手书真迹图片,初步认定《洛神赋》“德元”铜墨盒是陈寅生所刻制。
http://s3/middle/65dbd535g85978908d5f2&690
http://s12/middle/65dbd535g85978b03f5fb&690
http://s12/middle/65dbd535g85978cfe1beb&690
陈寅生(1830—1908),名麟炳。因生在清道光十年,农历庚寅,故名“寅生”。北京人,通医学,擅书法篆刻、诗文曲赋,绘画鉴古,装帧拓墨均无一不精。首创刻铜艺术,能自写自刻、或箴或铭、或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钱币瓦当、真草隶篆等都能意到笔随,运用自如,以手镌铜墨盒著名于同治、光绪间,人誉其所刻的墨盒,可以和陈曼生壶并传。凡入京都购文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墨盒为重。
清末、民国琉璃厂一带制售墨盒的店铺有四种:南纸店、文具店、墨盒店、铜锡店,如清代的“万丰”、“松竹”、“清秘”、“四宝”、“成兴”、“万通”、“崇文”、“懿文”、“秀文”、“荣禄”(因避重臣荣禄名讳,光绪丙戌年冬改为“荣錄堂”)、“笔彩”,民国的“同古堂”、“淳菁阁”、“愚得”、“两明斋”、“荣宝”、“宝晋”、“文宝”、“松华”、“萃文阁”等。据载陈寅生当时不仅为自己万丰斋刻墨盒,亦代松竹斋(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改为荣宝斋)、清秘阁等南纸店刻铜墨盒。但鲜见底铭“德元”的铜墨盒,至于“德元”南纸店或者作坊的具体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我虚心向冷松先生请教,冷松先生旋热心延请《盛世收藏》网站刻铜艺术版“清盒评议组”的几位评委作了点评(见附录二),今年4月18日冷松先生赴北京拜访刻铜墨盒鉴赏家周继烈老师,展示了此铜墨盒图片后,周老赞赏不已,并鉴定为“光绪时期的寅生精品”。
2010-4-21
附录一:
冷先生洵为行家,收藏铜墨盒甚富,收藏两千多方墨盒,仅陈寅生书法铜墨盒有30方之多,其中就有两方底铭“德元”款。一方“虹消雨霁”
铜墨盒长宽6.5
cm,高3.4cm,盒刻文字改(唐)王勃《滕王阁序》句:“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虹消雨霁,彩散云衢,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这样5字一行,四行合20字,更显整齐规正。
http://s9/middle/65dbd535g859776acd448&690
另一方“古币图”铜墨盒,长宽4.2
cm,高2.5cm,盒面正中除镌刻五枚古币外,署款“丙戌仲夏,官农氏赏”,光绪丙戌年为公元1886年,时陈寅生56岁。而官农氏不知何许人。上方有“稍存稽古意”五字,稽古,考古也。所以,所刻绘之古币可以不苛求逼真,稍存考古的意味而已。此两方“德元”铜墨盒,实属陈寅生的精品。
http://s13/middle/65dbd535g859779e026ac&690
冷先生又告之他的湖北藏友王尔义先生亦有一方“王祖光”的“德元”款铜墨盒,并把图片发给了我。椭圆墨盒上刻有王祖光的题诗:“碧螺沈浸郁浓香,细字曾摹玉枕藏,坐对晴窗无箇(个)事,帖临大令十三行”,闲来无事,碧螺春茶香四溢,临写大令(东晋 王献之)十三行(《洛神赋》),品茗临池,何等消遥风雅!我又查到清代同治时有王祖光者,字莲孙,号星斋、心斋、蜀江,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散馆授部编修。屡任会试同考,山西、广西主考官,外官浙江杭嘉湖道。工书擅印,偶作花卉,有徐渭、陈淳风韵。以时代考证,这王祖光极有可能就是此墨盒上题诗的王祖光.
甘桁2010-4-15
http://s14/middle/65dbd535g859780ed299d&690
http://s12/middle/65dbd535g859784f8b30b&690
附录二:
墨盒点评
一、这的确是一个好墨盒。虽然照片不是很清晰,但铁笔神韵呼之欲出。字体与常见寅生有些区别,但寅生“诸体皆精”,不排除伊人所为。即使不是寅生所刻,但是书刻毫不逊色,甚至比一些公认的寅生墨盒还要好。可以说,网上许多所谓的寅生墨盒,那也只是蒙蒙某些消费冲动之人的。恭喜您!这也是我所见的最好的文字盒之一。谢谢您饱了我的眼福!
——陆建泉,网名“白衣侯”,刻铜墨盒鉴赏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二、如果这个不是迄今“清代至民国最好的墨盒”,我把它吃了。陈寅生,作为中国刻铜艺术的划时代人物,为后人留下不朽的刻铜作品,有开山之功。流传至今的,能够为刻铜收藏界所共识寅生真品的,不过数十方而已。而这一方,使得刻铜收藏界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为这方墨盒,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陈寅生惊世骇俗的非凡功力。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您——甘老师,使我们在梦中,能够和它相见。
——五一散人,刻铜墨盒鉴赏家
三、这方墨盒为寅生书、绘、刻的代表作,位列迄今所见清代墨盒极品的前三甲。
-——冷松,网名“掌柜地”,刻铜墨盒收藏家
四、此盒山水很好,人物更好,书法最妙。在我所见的几千方墨盒中如此之小的九面工墨盒只见过两方,但另一方的文字较之此方还是有不少差距。江南庭院所谓移步换景,此盒亦然,把玩在手翻转间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可谓意境高远,微物传神啊。
——朱瀚,网名“诸相非相”,刻铜墨盒收藏家,金石大家朱大可先生之曾孙
2010-4-7
收到,极品!!感谢!!世间绝品!!少时曾认真临过玉版十三行,有以下看法:
一、认为是寅生珍品;
二、其内容涵盖书法、人物、山水,清末刻铜内容俱现,且水准极高;
三、书、刻极好,应为寅生写十三行,寅生书法特点明显;
四、较通行的十三行字数为多,至“飘忽若神”;
五、德元底铭非常见款识;
六、文字放大而不变形,反而愈加精神,为清代多文字墨盒中少有。
西安王涛,“厚厂”,刻铜墨盒鉴赏家
2010-4-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