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铸就中国力量
(2013-07-12 14:25:24)笔墨铸就中国力量
读韦辛夷新作《闯关东》
胡适说:“好的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才动人,第三要美。有力也可叫做“逼人性””。
在中国人物画的记忆中,曾经有过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唐山大地震”等为数不多的力作。但这些年来,我们却很少看到真正具有力量和逼人性的作品了。
画家韦辛夷的最新巨作《闯关东》,却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用笔墨塑造出来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激起了中国人所所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看到《闯关东》时,尚未最后封笔,但却一下子就被震住了。六米宽,三米高的画幅,六十多个人物在山海关下,一个个以极其生动而深刻的感人形象,构成了氣势磅礡、崇高悲壮的大埸景,发射着强烈的生命力的光芒。
大自然的严酷和人类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生存条件,画家激情满怀,尽情挥毫书写。这从人们经历灾荒和各种苦难后的各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所有原始的木推车、木扁担等杂什的真实刻画中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贫寒、简陋,但是我们却看不见任何穷困潦倒,任凭被命运捉弄的绝望心态。他们目光坚定、咬紧牙关、顽强奋争,决心改变命运、远走他乡,去开垦新的处女地。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连年的灾荒,使其背井离乡、亲人分离。但画家并没有去刻画那种悲惨地呼无抢地的情景,而是以阳刚之气,浓墨重笔的讴歌了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顽强而不甘屈服的强大生命力和伟大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产生如此艺术力量的是用笔墨塑造出来的,画家韦辛夷用他一幅又一幅的鴻篇巨制把中国人物画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中国画和西画(主要指油画)比较,在表现主题性,特别是历史人物等方面,因油画的颜料、画笔、画布等工具材质,更容易表现厚重和力度的效果,而中国画则有些薄弱。为此,黄宾虹以笔笔见功夫,层层叠加的竿墨。李可染以屋漏痕的线条力度,陶博吾以每一笔都厚重的线条……都是为了增加中国画的力量感和厚重感,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韦辛夷从“小崗村之夜” 、“马陵道” 、“广陵散” 、等一系列巨作,到今天的《闯关东》,一步步使自己的作品走向了深刻、厚重和力量。他有着不同于前辈和同辈,自己创造了一套笔墨体系,这在他的“大地之子—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中,已经展现了他在笔墨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上学术的深度和高度。
今天,他的《闯关东》又使中国人物画,在继承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以新的用笔方式,笔笔见功夫,墨分五色,熟中求生,充分发挥了宣纸的特牲,成功的塑造了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人物画,并使其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用笔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辛夷不断的探索、发现和深入,他驾驭笔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与功力越画越好,笔墨与造型的融合,已达到筋骨血肉与精神相连了。《闯关东》所追求的笔墨效果,更是具有了一种刀劈斧凿、熔铸金文的力度。从塑造主题、人物形象的精神要求出发,大胆的融合山水、花鸟等画种的笔墨技法,开拓创造出在人物画笔墨气质上的硬度、实度和厚度,并完全和体面造型的坚实感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浑然一体的高度,把笔情墨趣的美,自然的熔铸在人物形象与精神中去了。其“用笔”“用墨”和宣纸的结合,沉着而痛快,刚劲而飘逸,厚重的笔墨如雕塑般的赋予了人物形象的形体以巨大的体量,并从中生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这一巨作诉说命运、陈述历史的作用。
《闯关东》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有力才有健康的生命,才能生发出精神。中国画以笔墨为语言,笔墨功夫不到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产生不出精神来,也更使我们体会到元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 的确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辛夷的笔墨个性是非常强的,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用笔提按自如、笔笔到位、平和而灵动、有强烈的韵律美。依不同的主题而不断变化,而每次的变化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且动人心弦的享受,从他的巨幅主题性巨作到高士、仕女画,在笔墨上真是各领风骚,而令人拍案叫绝。今天,他的《闯关东》呈现给我们的是凝重、坚实、深刻,力量、崇高、壮美的审美境界。
辛夷的笔墨个性强,还体现在他用笔的平和简静,有时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有时如飞鸟投林,警蛇入草,有时重若崩雷,薄如蝉翼。刚劲而飘逸,沉着又痛快,极具音乐的旋律美,正如李可染先生写过的一卷轴曰“金铁烟雲 ” ,正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功夫。辛夷能达到此境界,是下了大功夫的,且有很高强的聪慧和感悟力,当然更得力于他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品。现在大量的伪书画家功夫不到,就混淆是非与美丑,如把笔墨线条软弱说成是“飘逸” ,把“胡刷乱涂”说成是“气韵生动”,把“脏乱差”说成是“xx风格”等等.。更有甚者造型能力,笔墨基础尚未打好,却要搞画派,当大师,贻笑大方事小,误人子弟却罪莫大焉。
在构图形式上,《闯关东》既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平远法”的散点透视,又运用了西画焦点透视的原理。有大结构画面带来的冲击力,有强大的人流动势,有雕塑般站立的群像,有远景中巍然屹立的山海关,这种大开大合、大动大静的视觉形式,翻开中国人物画的卷册,实属少见。
进入视觉最强的一组人物是面对观众的一组雕塑般的群像,他们中有饱经风霜被生活、劳动、灾难,磨练得顶天立地的坚强的大汉,有刚刚长成的青少年……从他们的体态和表情中,既有着对人生大变动的迷茫和不解,也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美梦。还有深受苦难却有伟大母爱的妇女和才出生不久,“人之初,性本善” 却要忍受长途跋涉之苦的孩子们,看后、令人心疼不止!
在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却有着扶老携幼、万众一心被苦难凝紧起来的去克服巨大灾难的团结,没有被人为煽动起来的阶级仇恨,只有一种人性的求生存的本能和力量。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同是在灾难面前,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所遭遇的不同命运。“闯关东”这一人类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发生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在自然灾难到来时,人们可以迁移以求生存,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灾难面前,却只能坐以待毙了。在《闯关东》面前,会引起我们许多人性的思考……
辛夷用其深厚的笔墨功夫所塑造的形象,实现了“自然的人物”,再现了那段悲壮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的迁移的壮举,看到了人类及自己本质的力量。
“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生活的苦苦探究。”——上述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理应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们的衡量经纬,是艺术领域里最优秀的生命个体,对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人文之果的自觉担当。
韦辛夷是一位具有哲理、思考的学者型画家,是一位具有深深的人文关怀,有担当的艺术家。才能用他深厚的学养,很好笔墨功夫创作出《闯关东》这样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作品。